人民日報點贊山東寧津:小作坊“練就”大產業

商用健身器材佔國內市場七成份額,山東寧津——
小作坊“練就”大產業
本報記者 李 蕊 陶相安
制圖:沈亦伶
全民健身熱潮涌動,健康理念深入人心,閑暇之余跑步舉鐵,越來越多人習以為常。在山東德州,寧津縣依托五金、紡織等傳統加工業,做大做強健身器材產業。
2000余家健身器材企業集聚寧津,佔國內商用健身器材70%的份額,產品還銷至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當地健身器材產業總產值約87.6億元,同比增長6.2%。
這裡的健身器材產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又有哪些新趨勢?近日,記者走進小城,一探究竟。
從小到大——
小作坊起步
形成全鏈條優勢
鐵件碰撞的嘩啷聲、機器運轉的咔嚓聲交響成曲。山東天展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車間生產線上,機械手揮舞、鉗如手指,焊花飛濺間,一個個零件被焊接起來。經過組裝、檢測等工序,傳送帶送出一台台嶄新的跑步機。
公司總經理趙子立介紹:“我們主營有氧、力量等健身設備,一天產能近500台。生產計劃排到了8月,待生產設備近2.6萬台。”
“15年前,廠房還在一座農家小院裡。”趙子立回憶道,“當時縣裡幾家健身器材企業做得風生水起,不少人有樣學樣建起小作坊。”
趙子立的生意從自家小院開始,越做越大,到鎮上租地、招人、擴廠,大大小小租的地加起來,有2萬多平方米。問題隨之而來:“有客戶揣著大訂單來,一看是小作坊,扭頭就走。”
這也是整個寧津健身器材產業曾面臨的難題。“當時,縣裡以小企業、小作坊為主,廠房分散、簡陋,生產經營不規范,品質監管難度大。”寧津縣健身器材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章延民說,縣裡一次次召開座談會,最終商定,要實現長遠發展,還得走集約化、規模化的路子。
寧津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起健身器材產業園區,一批健身器材企業入駐,趙子立也將企業搬進整齊漂亮的白色廠房,還引進了自動化生產設備。
“集中生產,成本降了,效率提升了﹔管理更規范,一條線監督,產品質量也提高了。”趙子立說,“現在客商再來看,廠房干淨整齊,合作意願都增強了。”
近年來,寧津縣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引導五金機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關聯企業向園區集聚,形成了從材料供應、研發制造到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的全產業鏈。
“過去買材料、零件都得去外地。一台跑步機的鋼管重量佔到50%以上,一天得用幾十噸。去青島買,光運輸成本一噸就要150元左右。”趙子立說,“產業集聚后,鋼管合作商距我們1公裡,價格實惠,還省了運輸成本。”
“從家庭作坊到規模生產,我們用了20年,逐步構建起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集群化發展的格局。”章延民說,寧津縣入選2022年度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
從大到強——
加強研發創新
發力高端市場
在山東邁寶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展廳,記者坐上一台力量訓練器,指尖在電子屏上輕輕滑動,伴隨著“嗡嗡”的聲響,座位緩緩升起,力量訓練器開始自動調節負重。
“健身器材有了聰明的‘大腦’,手機掃碼、填入信息,就能定制一套個性化鍛煉方案。再用時,掃一掃就可自動調節。”該公司總經理劉新利說,通過智能技術,邁寶赫近幾年生產了不少“網紅產品”。
寧津縣健身器材產業起步之初,邁寶赫便建起了廠子。從起初靠代工,到后來做品牌,邁寶赫在業界“站住了腳”。“但是,隨著健身器材產業的發展壯大,一批競爭廠家出現了,產品同質化嚴重,利潤越來越薄。”劉新利說。
怎樣搶回競爭優勢?“在健身器材國際展會上,瞧著琳琅滿目的器材,真是大開眼界。”劉新利說,返回途中,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最終下了結論:發力生產智能化,增強器械服務性,讓消費者愛上運動、科學運動。
“技術研發,得有人才支撐。小縣城,人才難引更難留。之前招過一位,結果待了沒仨月就走了。”劉新利說,“正發愁,縣裡‘雪中送炭’。”
寧津縣積極對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基地,邀請專家進廠指導。“不久前,我們設計一款高端跑步機,縣裡幫我們與上海大學牽線搭橋。專家懂人體工學,有大量的實驗數據做支撐,我們的器材對肌肉鍛煉的精准度提高。”劉新利說。
“人才難引進,我們就領著企業走出去,到北京、深圳等地建研發中心,依托當地資源進行技術攻關。”章延民說,邁寶赫的研發中心建在深圳,已研發出20余個系列、400多個品種的商用健身器材產品。
綜觀寧津,中小企業仍較多,貼牌、代工為主,整體處於中低端。“怎樣發揮好大企業引領作用,帶動中小企業再往上‘蹦一蹦’?”章延民介紹,去年,縣裡成立健身器材產業協會,由邁寶赫、寶德龍等幾家大企業牽頭,既制定生產標准,還組建了技術聯盟。
對於技術聯盟的優勢,剛成立幾年的山東布萊特威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段鐵民深有感觸。他說:“研發遇難題,開個碰頭會,問一問、嘮一嘮,再去人家的工廠轉一轉,能學到不少。有了引領,咱也努力搞創新,比學趕超嘛!”
從強向優——
拓展應用場景
激發“體育+”新動能
跟隨山東寶德龍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世晶的腳步,記者來到一台“特殊”的跑步機前:兩側扶手偏長,上面纏著吊帶、牽引繩﹔輕觸屏幕,機器徐徐啟動,速度緩慢。
“1小時跑50米,兩腳一抬一落還得等上個空當。”趙世晶演示著,“這是為偏癱患者‘量身定制’的,緩慢而柔和的被動訓練,有利於下肢功能康復。”
健身器材企業,為啥涉足康復醫療?多年前,寶德龍面臨著行業競爭,轉型勢在必行,於是,管理層外出“取經”。
“有一次同專家聊天,我們得知,有康復需求老人的數量逐年增加,這個群體鍛煉困難,甚至隻能動動手指、翻翻身體。”趙世晶說,“當時聽得心裡難受,但也受啟發:能不能借助智能制造技術,以健身器材幫老人做康復?”
幾年間,一個總投資10.8億元的新產業園成功落地,佔地面積360余畝。寶德龍相繼推出了腿部伸展彎曲機、胸部推舉機等6款康復醫療體育器材,共取得17項專利。
從健身到健康,“體育+康復”的發展思路,給予了行業新的啟發——
“發展至今,健身器材產業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要想‘再上層樓’,還要尋求新的突破,向醫療康復、體育競技、智慧體育等領域拓展,與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章延民說。
如今,一批健身器材企業開始試水“體育+”,拓展產品應用場景。在寧津走一走,醫院、酒店、景點、美食街區……隨處可見健身器材,伴隨開展了許多公益性群眾性體育賽事。章延民說,“我們希望通過更多場景開發,帶動產業提檔升級,助力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把全民健身引向深入。”
“拓展場景的本質,是通過器械給客戶提供一種服務。無論怎麼‘+’,服務都要從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當地一家健身器材企業的負責人周月明說,“讓客戶滿意了,就是最大的品牌。”
本期統籌:程聚新
《人民日報》(2023年7月16日 2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 7月14日下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江蘇考察和視察東部戰區機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審議有關工作事項。 省委書記林武主持會議並講話。…
- 山東全省黨風廉政警示教育大會召開
- 7月14日上午,全省黨風廉政警示教育大會召開。省委書記林武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主題教育各項部署,聚焦淨化政治生態這一主題,教育引導全省黨員干部進一步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凝心鑄魂,堅定不移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干事創業、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 新疆黨政代表團來山東考察
- 7月1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率領黨政代表團來山東考察。上午,省委書記林武在山東大廈會見了代表團一行,省委副書記、省長周乃翔參加有關活動。…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