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東營·紅︱宣言映初心 紅色血脈孕育“趕考”新篇

2021年06月22日17:25  來源:大眾網
 

  編者按:紅黃藍綠橙,五色繪東營。東營市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藍黃交匯”資源得天獨厚,生態廊道綠意盎然……近年來,全市人民攜手闊步新征程,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在建黨百年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從五個維度,聚焦東營市紅色革命歷史、金色農業農村提檔升級、藍色海洋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環保、橙色溫暖民生等領域,推出“五色”東營系列深度報道,展示高水平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

  歷經滄桑,穿越紛繁戰亂,東營地區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燒﹔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奔騰的黃河水裹挾泥沙孕育出肥沃的土地,古老的文明薪火相傳,在這裡生根發芽,遍地開花——紅色,一直是東營最耀眼的底色。

  “革命媽媽”郭景林和3萬參軍青壯年

  從《共產黨宣言》首版中譯本被廣饒人民完整保留,到作為山東最早黨支部之一的劉集黨支部在廣饒成立,再到山東六大戰略區之一的清河區(后改為渤海區)黨政機關所在地在墾利成為墾區人民抗日殺敵的大戰場,以及無數為革命事業獻身的“戰士”……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東營大地上涌現出了無數為保家衛國不懈抗爭的英雄人物。

  郭景林,便是眾多“革命媽媽”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明集村位於東營市利津縣,1898年出生於此的郭景林,是一個貧農的女兒,十七歲嫁給北張村短工崔同元,育有兩個兒子,但她29歲喪夫,依靠乞討維持生活,養育孩子。待到孩子長大,她在兒子崔光東的影響下加入共產黨,並擔任地下交通員,經常冒著危險傳遞情報信息,出入據點打探敵情。

  1945年利西區掀起參軍熱潮,在時任婦救會主任郭景林的動員和宣傳下,出現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上戰場”的動人場面。1947年,在前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郭景林的兩個兒子先后為革命犧牲。郭景林忍著極度的悲痛對大家說:“光東、光亭為了革命犧牲,死得光榮啊!千千萬萬的解放軍戰士,都是我的兒子。”

  翻閱東營革命史,像郭景林這樣的英雄人物數不勝數,眾多仁人志士為奪取抗戰勝利、解放新中國付出了巨大犧牲。

  “太河慘案”“義和庄慘案”仍歷歷在目,為痛擊反共頑固派,奪取抗戰勝利,清河平原抗日根據地、“四邊”根據地陸續建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干部群眾陸續開展了“覓漢增資”“砸木行”“北張血戰”“解放利津城”等大大小小近千次戰斗。

  新中國成立前,東營地區僅有60余萬人口,但參軍入伍的青壯年就有3萬余人,隨軍服務、支援前線的群眾也有3萬余人,3000余黨的干部、戰士光榮犧牲。最終,革命先烈用生命捍衛真理、用鮮血踐行誓言,換來了人民群眾的安定幸福。

  在建設與傳承中賡續紅色血脈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紅色贊歌卻依舊響徹雲間……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一座昂首魯北大地,遠眺渤海汪洋的紅色革命城市赫然雄起,它的名字也開始被世人銘記—山東省東營市。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東營人民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東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列——東營正在成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一件件奮斗故事寫在火熱的大地上,交出了精彩的答卷。當下,作為有著悠久紅色革命傳統的廣饒縣劉集后村圍繞紅色資源和農業產業做文章,堅持以黨建促鄉村振興,大力盤活旅游、生態農業等資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了“紅綠雙贏”。像劉集后村一樣,有著革命傳統的東營各地都在積極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從一片荒涼的鹽鹼灘涂到產業興旺的紅色城市,廣大黨員干部步履匆忙、眼神堅定,行進在“趕考”的路上。

  位於黃河尾閭、渤海之濱的東營市廣饒縣,已成為重要的黨性實踐教育基地。作為山東省最早建立農村黨組織的地區之一,中共延集支部、劉集支部先后在這建立,《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在這裡被流傳下去﹔東營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義和庄革命歷史文化展館、七十二烈士陵園的建立延續著魯北地區的希望火炬﹔6月19日,追尋革命先烈李耘生足跡的大型紅色音樂劇《追光者》在東營雪蓮大劇場正式首演吸引了眾人目光……

  紅色基因根植於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更熔鑄成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遺傳因子。一路走來,東營人民發揚斗爭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敢於啃硬骨頭、闖難關、涉險灘,正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李 文潔)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