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岳集團:“突圍”永遠在路上

2021年05月14日10:38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淄博5月14日電 (逄鑫珊) 薄如蟬翼,貴比黃金,重於泰山,一張厚度隻有15微米的薄膜,是如何承載起行業領域內和國家自主創新之重擔的?11日上午,“追尋建黨百年足跡——網絡名人山東行”採訪團走進東岳集團,探訪其數十年來在氟硅和氫能產業取得的突破。

“爭氣”“爭光”膜

到東岳集團,許多人有一個共同的想法:看一看被稱為氯鹼和燃料電池“芯片”的兩張離子膜,一個氯鹼離子膜,一個燃料電池膜。

離子膜制鹼是當下最先進的制鹼工藝,制鹼工藝中的電解槽是核心設備,而離子膜則是電解槽的核心材料。

2009年,東岳氯鹼離子膜的量產和萬噸氯鹼裝置的試用,帶來的是產能的巨大轉換,據測算,當時可年節電54億度,節約標准煤21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38萬噸。

次年,隨著生產裝置正式投產,國外進口膜價格直跌50%以上,中國氯鹼工業30年受制於人的歷史被徹底改寫。

薄如蟬翼,貴比黃金,重於泰山。這是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對東岳離子膜的概括。

享有殊譽的不光是這張“爭氣膜”。

高性能燃料電池質子膜被稱為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的“芯片”。東岳集團歷經16年科研攻關,掌握了這一核心材料的技術。由於全球有這一技術的企業不超過10家,所以它又被東岳人稱為“爭光膜”。

在東岳未來氫能技術示范中心內,15微米厚的“爭光膜”,甚至很難讓人有觸感﹔然而,最初每噸2000多元的螢石,經過漫長的生產工藝路線,最終的成膜樹脂價值每噸可達近2000萬元。

15微米厚的燃料電池膜 (逄鑫珊 攝)

2016年,電池膜獲奔馳和福特(AFCC)公司燃料電池膜全面認証,壽命突破6000小時,並取得了為全球量產氫能汽車配套氫燃料電池膜的通行証。

從求膜到產膜,從產膜到供膜,東岳人已徹底實現了全產業鏈量產技術突破,具備了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和最完備的全部國產化產業基礎,大踏步邁向未來。

“氫”國“氫”城夢

未來是清潔能源的時代。無論社區樓宇間還是交通移動用能,乃至鐵路、港口、高速、航空等多場景的應用示范,都體現出氫能的強大作用。

氫燃料賽車模型(逄鑫珊 攝)

“氫”國“氫”城,展廳上方的四個大字,顯示出東岳人的遠大願景。

為實現國家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淄博作為四個“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市之一,計劃未來五年在桓台縣全面開展綠色制氫、純氫管網建設、熱電聯供系統推廣、氫能交通示范,組建“淄博市氫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立足產業基礎,2020年,東岳集團150萬平米質子交換膜一期工程及配套項目相繼投入生產。目前,DF260質子膜技術已經成熟並已定型量產,年產50噸燃料電池離子膜所需要的全氟磺酸樹脂生產裝置,可滿足2.5萬輛電動汽車的離子膜所需,為我國氫能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可靠的戰略保障。

一家民營企業,通過技術引領帶動整個區域高質量發展,是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的“先手”所在。

去年11月,淄博公交首批50輛氫燃料新能源公交車全部上線運營。加氫時間僅需8-10分鐘,滿載續航裡程300公裡以上,能量轉換率是普通內燃機熱效率的3倍以上。行駛過程中不排放污染物,隻排放水,具備在高溫、高寒、高原等極限環境下的適應性。

據悉,到2025年,淄博市計劃實現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規模達到1000輛,建成加氫站10座,同時面向桓台縣相關社區開展熱電聯供系統供能改造,預計2023年普及1000戶,2025年普及2000戶,氫能走入千家萬戶的時代即將到來。

“‘突圍’永遠在路上,帶動氫能示范應用到生產和生活的全場景應用,讓氫能全面滲透進老百姓的生活。”東岳集團董事長張建宏說。 

(責編:公雪、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