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系列報道(一)

小流域治理治出“幸福路”

——諸城市康家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紀實

2021年05月13日09:00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作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加強蓄水保土,積極營造綠水青山,夯實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基礎。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山東省水利廳與人民網山東頻道攜手推出“水土保持營造綠水青山”系列報道,讓我們共同感受水土保持在建設生態文明、助力鄉村振興、助推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之力。

人民網濰坊5月12日電(宋翠 劉祺)開車從諸城市出發,一直向南,約半個小時的路程,就來到康家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所在地。 起伏連綿的康嶺山,被滿山遍野的榛子樹覆蓋。

起伏連綿的康嶺山,被滿山遍野的榛子樹覆蓋。(攝影 劉祺)

季春時節,剛剛伸展開枝葉的榛子樹,給群山染上一層新綠,一層層環山繞嶺如大寨梯田,十幾塊翡翠般的蓄水池和塘壩,鑲嵌在山坳。驅車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令人心馳神往。

誰能想到,從前,這裡還是貧瘠的山地,水土流失嚴重,溝坡地被荒棄,野草雜樹叢生,夏天有點綠,冬天野茫茫,沙塵飛揚。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康嶺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滿地跑……”。

“我們這裡山石多,不好種田,從前很多山地都荒著,老百姓是靠天吃飯,種的小麥和玉米經常被干死(旱死),一年也就收入幾百塊錢。”李學玉是皇華鎮湖溝村村民,他親眼見証了康嶺山的變化。他告訴記者,康家嶺小流域治理項目實施后,修了山路,建了塘壩,整了梯田,再也不用擔心干旱沒水澆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遠”,榛子樹種在山頂,水也能抽上去。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康家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項目位於山東省諸城市皇華鎮南部,該鎮90%的土地是山地丘陵,由於土地貧瘠,嚴重影響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近年來,鎮上將土地流轉給山東華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華山農林),進行集中種植和管理。結合當地實際,2018年,山東省水利廳在諸城市實施了省級水土保持生態文明重點建設項目——諸城市康家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榛子喜獲豐收。(諸城市水利局供圖)

“康家嶺小流域治理項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平方公裡。主要建設內容有:新建梯田160 公頃,維修坡式梯田740公頃,新建谷坊5座,新建環山路6千米,新建排水溝6千米,新建橋涵4座,栽植經濟林293多公頃。”諸城市水利局水保科科長於維霞介紹說,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結合當地實際,建成了較完善的水土流失防護體系。項目完成以后,明顯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為產業結構調整、榛子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山東華山農林在皇華鎮共流轉了胡溝、下康嶺等13個村庄2.1萬畝荒山薄嶺,在小流域治理的基礎上,公司進行了土地整治,將荒嶺翻耕、深挖、平整,配套建設了先進的微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和完善的水、電、路設施,引進新興榛子產業,目前是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平歐大果榛子示范基地。

現代化的榛子植物蛋白飲料生產線。(諸城市水利局供圖)

“多年荒山變成了高標准榛子種植園,為大地披綠、為農民增收。”山東華山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相義接受記者採訪說,基地剛開始面積較小,小流域治理讓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基地規模逐步擴大,對產業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公司向產前產后延伸,在諸城市建設了榛子植物蛋白飲料生產線、榛子膳食油生產線、榛子休閑食品生產線。

目前,該鎮已經形成了“龍頭企業+萬畝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特色榛園專屬區域認購+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線上線下銷售+農業林旅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和現代化企業的經營管理,實現了榛子苗木繁育、種植、生產、精深加工、貿易、銷售全產業鏈發展。

“這小流域治理治出了我們的‘幸福路’!”李學玉開心地告訴記者,土地流轉后,他成為公司的產業農民,在榛子園打工,每個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這樣算下來,一年增收近4倍,他很知足,對未來也滿懷信心。

當地村民進榛子加工廠就業。(諸城市水利局供圖)

昔日禿嶺荒山,變成綠水青山。而今,當地村民口中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他們有的到榛子園打工,有的到榛子加工廠就業,有的開起了網店賣起了榛子產品。小流域治理,不但改善了康嶺山一帶的生態環境,還為當地村民發家致富開啟了一條幸福之路,為農業產業化、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