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書記”劉昌法

2021年04月01日09:38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蚯蚓書記”劉昌法

“蚯蚓書記”劉昌法

駐村九年鬆窮土啃窮根,帶領70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寫下80多萬字“扶貧日記”

 3月23日,劉昌法(左)返回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上小峰村看望村裡的老人。

編者按:

脫貧攻堅,書寫中國奇跡,彰顯齊魯擔當。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省共派出5萬多名駐村干部奔赴一線,他們胸懷人民、攻堅克難,用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跡。昨天,我省舉行脫貧攻堅一線“齊魯時代楷模”發布儀式,授予劉昌法、牛偉國、臨沂市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願者服務團、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攻堅群體“齊魯時代楷模”稱號。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本報今起陸續刊發這些典型的先進事跡。敬請關注。

剛駐村時,他被認為是“來鍍金的飛虫,落一落地就飛走了”。

現在,他被村民親切稱為鬆窮土、啃窮根的“蚯蚓書記”。

稱呼的變化,折射了他扎根脫貧攻堅一線的九年。九年間,他心系群眾、攻堅克難,先后擔任4個村的第一書記,帶領70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寫下80多萬字“扶貧日記”,留下很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故事。

他就是——淄博市扶貧辦副主任、淄川區太河鎮東東峪村第一書記劉昌法。

東東峪村的杏花開了

三月雖是乍暖還寒,但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東東峪村的杏花剛與春風打了一個照面,便羞紅了臉,悄然盛開。3月23日,當清晨陽光勾勒出懸羊山的輪廓,東東峪村便開始熱鬧起來。

淄博市扶貧辦副主任、東東峪村第一書記劉昌法匆忙對付了幾口早飯,又動起了“腦筋”。春天各色山花漸漸盛開,游客日漸增多,他得再多去轉轉,村裡酒坊一條街的建設進度得加快了。

2021年是劉昌法擔任第一書記的第9個年頭,東東峪村已是他任職的第4個村。

“全村298戶村民,有一半曾是貧困戶,其中90%是‘老病殘’。依靠政策兜底,雖然實現了脫貧,但沒有穩定增收的渠道。”東東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全祥說。

東東峪村依山傍水,一條小河蜿蜒從村中穿過。看到村裡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劉昌法萌生了帶領大伙兒做民宿的念頭。可這做民宿,頭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修路。

“你給俺砸了屋!”

“沒人要給你砸屋。”

“你——”

“這是修路。”

“誰讓你給修路來?誰讓你給大家修路來?”

去年夏天,村民胡立春便因為修路問題,跟劉昌法吵了起來。路,是村裡爭取到300多萬元扶持資金,為發展民宿要打通的產業路。但剛剛開始動工,滾落的石塊就砸到了胡立春家的房子。

一開始兩個人爭執不下,胡立春氣憤地走了。可修路的事不能耽擱,第二天劉昌法來到胡立春家做工作。從前一天的劍拔弩張到眼前的心平氣和,慢慢溝通下來,胡立春的態度開始轉變。做通了胡立春的工作,劉昌法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路修好了,東東峪村依托叮咚小院精品民宿建設的契機,發動本村有能力、有上進心、想創業致富的5戶村民,扶持他們自建自營民宿,並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宣傳推廣。村民胡立勇,便是這5戶之一。僅2020年“十一”假期,胡立勇的叮咚小院·泉溪人家民宿收入就有3000多元。

“一開始,老百姓不了解,參與民宿的積極性不高。如今試點見了效果,已經有不少村民動了做民宿的心思。”劉昌法告訴記者。

43個鮮紅的手印

劉昌法第一次擔任第一書記,是在9年前。

2012年4月,當年49歲的他,主動請纓擔任第一書記。接到通知的當天,他在日記本中寫下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要到基層去,親近一下山村的泥土,吸吸清氣,接接地氣,為不富裕的父老鄉親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兒。”“走在上小峰村的路上,我就感覺很踏實,我跟那裡的村民有很深的感情。”回憶起在博山區池上鎮上小峰村的經歷,劉昌法臉上流露出自豪和驕傲。

但駐村伊始,卻並非一帆風順。人生地不熟,村干部又不信任,甚至村裡的老百姓也有懷疑,劉昌法到處吃閉門羹。

“當時鎮上叫我去接人,沒想到給派了個精瘦瘦的干巴老頭。所以第一眼沒什麼好感,也沒抱多大期望。”上小峰村黨支部書記牛佔月笑著告訴記者,“大家開始都認為,昌法書記就是來鍍金的飛虫,落一落地就飛走了。”

而當時,村裡正在修河壩,因為沒有水泥停了工。“正為難時,昌法書記東奔西走,弄來35噸水泥,保障了工程順利完工。從那起,大伙兒對他的看法逐漸有了改變。”牛佔月說。

駐村工作開了局,劉昌法又琢磨著在脫貧上幫大家找門路。經過多方考察,他為上小峰村量身定做了農家樂鄉村旅游項目和開發飲用水項目。不到3年時間,劉昌法和村兩委帶領全村村民一起努力,成功把一個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全省生態文明村、全國扶貧改革試點典型村。

這期間,大部分時間他都住在村裡,這裡有他的事業,有老百姓對他的信賴和期望。因為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上小峰村的老百姓送給劉昌法一個綽號——“蚯蚓書記”。牛佔月解釋稱:“蚯蚓在地裡幫助土壤鬆散,鬆散了以后才能長庄稼。”

起初,劉昌法挂職第一書記的時間是一年。履職結束,當他要離開時,一封挽留信遞到了組織部門。信上寫道:“上小峰村全體黨員和村民懇請領導將劉書記留在我們村繼續擔任第一書記。”在信紙上,黨員和村民代表摁下了43個鮮紅的手印。這鮮紅的手印,摁在了挽留信上,更深深地印在了劉昌法的心上。

於是,這一留便又是兩年。村民們用真摯的行動回應著他的真情,用朴素的言語回應著他的真心——“這輩子都忘不了劉昌法的好”。

2014年春,因對農村的潮濕氣候不適應,劉昌法患上嚴重過敏性濕疹,全身上下瘙痒難忍,弄得內衣上血跡斑斑。鎮上一位中醫為他開了藥方,其中的4味中藥附近山上就有。年近七旬的村民趙心山得知后,不顧山陡路險,跑了五六個山頭終於將草藥採集齊全。

做身上有土、腳下有泥的駐村干部

“農村工作有農村的特點。對待群眾,隻有坦誠相見,替他們著想、為他們辦事,才能拉近與他們的距離,他們才把你當作自家人。一個人身上沒有一點土,腳上沒有一點泥,怎麼會是合格的駐村干部呢?”劉昌法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時間長了,劉昌法總結出不少“駐村工作法”。跟群眾打交道,他靠的就是兩條腿、一雙眼、一張嘴,多跑、多看、多替百姓說話。入村走訪,他隨身必帶四樣“寶貝”:筆、紙、錢、便民聯系卡。

“筆記本太大,帶著爬山下坡不方便﹔更重要的是,當著村民面掏出一個大本子,他們說話會有顧慮。”劉昌法說,所以,他總是揣著幾張折起來的白紙,遇到比較熟的老鄉,就當面記﹔遇到不熟悉的老鄉,隻聽不記,離開對方家再趕緊記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哪家困難,因何困難,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都記到紙上。”

家家戶戶的大事小情,都記挂在他的心上。日復一日,他寫下了80多萬字的“扶貧日記”,字裡行間流露著他的親民愛民之情、報黨報國之志。

每次劉昌法到上小峰村任學美大娘家“串門”,大娘就恨不得把家裡所有好吃的都拿出來。在她的心裡,劉昌法“比親兒子還親”。

劉昌法與任學美的這份“母子之情”,是從駐村不久開始的。當時,劉昌法在走訪時了解到任大娘的眼睛紅腫、瘙痒、見風流淚,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為此,劉昌法回張店時專門咨詢了大夫,為任學美帶回了兩種眼藥水和一種消炎藥,沒想到真把她的眼病治好了。從那之后,劉昌法就成了任學美最親的人。兒女孝敬的東西,她都給劉昌法留一份。

扎根基層9年,劉昌法先后爭取項目資金30多筆,總額達1000余萬元,帶領上小峰、東東峪等村庄建設旅游民宿、農家樂、礦泉水廠、酒坊一條街、蔬菜大棚等項目設施,蹚出了各具特色的脫貧奔小康之路,幫助700多名貧困群眾相繼脫貧。

“我願做一條蚯蚓,在貧瘠的泥土裡耕耘,讓這片土地肥沃起來,為百姓帶來豐收的年景。”劉昌法說。(劉磊)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