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裡“扎”出幸福年

2021年02月17日10:10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紅燈籠裡“扎”出幸福年

幾條蘆葦,在手藝人手裡變得很“聽話”。

蘆葦順著鐵鉈尖往下一按,順槽分出六股葦篾,葦篾上下翻轉跳躍。不長時間,如傘狀散開的葦篾,便形成一個圓柱形框架。隨后,寥寥數筆,透明的玻璃紙上勾勒出花鳥圖案,或是一個紅紅的“喜”字。透明玻璃紙一卷一纏,兩頭再用桃紅色彩紙一包,一個喜氣洋洋的燈籠就做好了。

這裡是以制作手扎燈籠而聞名的張大官村。

史料記載,明宣德年間,惠民何坊張大官村一帶就開始編制燈籠。和其他地方圓滾滾的燈籠不同,何坊葦編燈籠像一個玉米棒槌,長長的,看起來精致。

春節前后,是張大官村最忙的日子。村民張洪斌家的院子裡,挂滿了燈籠架子。

燈籠是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手扎燈籠不但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氛圍,還寄托了人們對團圓、平安、健康的期盼。小小的燈籠,富集了繪畫、剪紙、紙扎等工藝。

14歲開始學藝,到現在已堅守50余年,張洪斌是做手扎燈籠的“老把式”。“手扎燈籠”傳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

燈籠雖小,卻見匠心。進入農歷十月,張洪斌就去村邊蘆葦塘收割蘆葦,回家把“像筷子般粗壯結實”的蘆葦一根根挑揀出來,去葦葉,晾干,再破篾、浸泡、起底、編織、整形、裁紙、畫圖、糊紙,10多道工序走過,才算完成。

一個普通燈籠零賣約10元錢,除去蘆葦、玻璃紙、顏料及燈架等費用,能淨賺6元。張洪斌家裡平均每年能賣5000個燈籠,春節前后45天時間裡,可制作3000個左右。

如今,張大官村和周圍六七個村庄扎燈籠的村民達到100多戶。美觀、用心,何坊手扎燈籠不愁賣,燈籠制作戶的平均收入達到2萬多元。村民們靠著這門手藝,編制起簡單卻幸福的生活。

張洪斌的老伴蘇寶蓮,從22歲嫁過來,就開始跟他學習手扎燈籠。倆人一天能編近50個小燈籠,一直要忙到正月十五以后。早些年,張洪斌挑著燈籠擔子,一個集一個廟會地趕。

如今,張洪斌上了歲數,跑不動了。但早年外出賣燈籠的經歷,積累了一些老客戶,每到過年,他們早早就打電話預訂。

但在電商風行的時代,這還遠遠不夠。近年來,孩子們在網上專門申請了個賬號,讓傳統手工藝產品也上了“網”。

“這個‘網’是真厲害啊!”張洪斌說,“淄博的一個景區和我要了1000個燈籠﹔有個河南的客戶在網上看到我的手藝了,可找不著我的電話,他就打114,問了電話又跑過來下的訂單。”目前,何坊街道的手扎燈籠已遠銷濰坊、淄博,河南、安徽等地,甚至還有韓國客商上門來買。

“前些年,塑料燈籠廣受歡迎,手扎燈籠眼看著就沒有市場空間了,我們這裡好多家扎燈籠的都不扎了,但我還是想著把自己喜歡的事堅持下來。”現在,隨著喜歡純手工制品的人又多了起來,張洪斌家的營生也逐漸煥發新生機。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上門收燈籠的人比往年少,但這並未削弱老兩口的信心。

如何創出新的品種,成為這幾年他們思考的問題。蘇寶蓮試著在原有單一品種的基礎上對燈籠進行改進,增加了五六個新品種。在他們家的牆上,挂著大小、形狀、顏色不一的各種燈籠,就是蘇寶蓮這幾年苦心鑽研的成果。

小燈籠最為吸引人的地方,是透明玻璃紙上的圖案。張洪斌也注意“趕形勢”,添加了新的圖案、文字,在充滿喜氣的同時,也更具時代感。他坦言,自己老了,又沒有畫畫基礎,想再畫一些復雜圖案,學了幾次也沒學會,希望有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把燈籠圖案設計得更加生動形象。

30多年前,張大官村幾乎男女老少都會手扎燈籠。后來,隨著現代工藝制造業的發展和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堅持制作這種民間傳統手扎燈籠的人越來越少。曾有一段時間,手扎燈籠市場逐漸縮小,再加上割蘆葦、穿篾、編織這些手工活又臟又累,年輕人寧願去超市打工掙錢,也不願意扎燈籠賣錢,甚至出現過全村隻有張洪斌一家人扎燈籠的情況。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手工燈籠等一些傳統制品越來越熱。手扎燈籠賣上了好價錢,村裡及附近村庄一些村民又重新拾起這門手藝。“喜歡手工燈籠的人不少,但還是老人們在做,年輕人少。十幾道工序一樣也不能少。小燈籠還好編一些,大的一天也編不了一個。我的兒女都學會了扎燈籠,但他們不靠這個生活,平時也不做。這項手藝的傳承是個問題。”蘇寶蓮告訴記者。

作為當地“手扎燈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洪斌認為,把這項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是他的責任。為此,他有了走進課堂,讓孩子們接觸、了解這一手工技藝的想法。

這些年,張洪斌經常到附近小學,為學生們演示手扎燈籠的制作工藝。在課堂上,他邊演示邊講述燈籠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並手把手地指導同學們動手制作。

何坊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學勇認為,提高手扎燈籠經濟效益,才會吸引更多群眾加入。當地定期邀請手扎燈籠傳承人對無法外出打工的群眾進行授課培訓,使更多人能掌握此項手藝﹔結合春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手扎燈籠手藝人參加各種民俗展演,讓更多游客了解手扎燈籠,拓寬燈籠的銷售渠道﹔電商辦幫助群眾開設網上賬號,進行網上銷售等﹔定期開展手扎燈籠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惠民手扎燈籠被列入濱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採訪時,一群孩子歡快跑來跑去,小朋友張宸異說:“我喜歡今年燈籠的圖案,和小伙伴一起打著燈籠,可高興啦!”

微風中,一隻隻紅紅的燈籠輕輕擺動,正如紅火的日子向人們招手。(程芃芃 王 軍 劉雲堂)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