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把“虎媽”“狼爸”當教育“聖經”

2021年01月19日15:16  來源:光明日報
 

我是一名兼具教師身份的家長。這種特殊身份,使我有機會通過閱讀和講座學習了更多親子教育的理論,也在工作中得以見証了特別多來自家長和學生維度的成功和失敗的鮮活案例。

每當焦慮情緒來襲,我就會追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為人父母,我究竟該如何合理平衡我那注定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我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我有沒有在這種陪伴中體驗到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切實的幸福感,並將之傳導給我的孩子?在教導孩子積極進取的同時,我有沒有教會我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去坦然接受失敗、享受失敗以及享受平凡生活?有沒有教會她去認識她自己,包括她是誰?她最適合干什麼?她能干什麼?她最喜歡干什麼?

有一個道理我們得盡早想清楚,那就是,不管我們如何將競爭意識強化到極致,重點名校的名額總是相對非常有限的,也就是,不可能保証所有孩子都考入名校,可是那不等於我的孩子就一定不幸福。我們不是非要也不能把小草都費盡心力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是要幫助每一棵小草努力長成它自己最為滿意最幸福的一棵小草。我們芸芸眾生的絕大部分個體將注定平凡,大部分人可能天賦很普通,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有屬於平凡小草的不凡的夢想和追求。這真的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讓我們的孩子狀態更輕鬆,更是因為這種從家庭層面、從父母維度出發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對千家萬戶的和諧穩定”來說,才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從很早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將更多精力從教育焦慮中挪開,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可能投入更多親子閱讀和親子陪伴的精力,並力求在人格精神上成為自己孩子的榜樣,比如夫妻倆在孩子上小學期間,利用工余時間取得北師大文學院的教育碩士學位。比如在家常的經典閱讀熏陶之外,帶她去頒獎現場見証爸爸獲得“北京市十大讀書人物”的榮譽稱號。我們更自覺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努力像紀伯倫那樣,不去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家庭“私產”和炫耀臉面的異化道具,而是將孩子看成是社會民族的未來和她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以及她自己人生的設計師。去盡量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僅僅是父母的眼光)打量關注孩子的一點一滴,細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心理變化和情感需求,並在不斷學習與反思中選擇和孩子一道成長。作為教育者的家長,我想我不會把“虎媽”“狼爸”之類的書奉為家教“聖經”,而會始終選擇努力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因勢利導促其成長,使之逐步成長為朝向最好的而又獨一無二的那個“我”而持續努力與堅持……

值得欣慰的是,從來沒有上過任何課外輔導班的女兒,頑強挺住了自己的學習興趣與生活信心,還收獲了一群不離不棄的學校好友,並且每周都能堅持幾個小時不斷強化她所喜歡的舞蹈藝術,而學習成績,也開始在新的校園環境中逐漸適應和提升,本學期還獲得了學習進步獎。

我最為自豪的是,去年暑假的一天,孩子對我們夫妻倆有一番動情表白:“哎,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現在我們班同學都可羨慕我了。因為,跟他們的父母一比較,才發現,我原來有一對這麼尊重我、包容我、期待我、激勵我又對我如此溫柔以待的開明父母……”

我當然知道,面對已經8年級的女兒,整體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之下,也並不是沒有小規模“青春叛逆”和“局部戰爭”,不過好在整體的相互尊重與和諧包容的框架與筋骨,都還結實地矗立著。

來日方長,父母子女一場,親子教育和愛與陪伴,這條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向新良)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