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彥:用真情書寫扶貧答卷

2021年01月14日09:50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路燈亮了,路也平了,俺老百姓收入高了... ...”山東省莘縣王奉鎮前馬村村民彭治朝說,“以前村裡人出門,總覺得比別人矮三分。現在周邊的村民提起俺們村,都要伸出‘大拇指’呢”。

2019年4月,農行莘縣支行副行長張錫彥作為省派第一書記,到前馬村開展駐點扶貧工作。20多個月過去了,在這個冀魯交界、黃河故道畔的偏僻“沙窩窩村”,他把使命放在肩上、把群眾放在心上,擼起袖子,扑下身子,滿懷真情書寫著脫貧攻堅的答卷。

破黨建之題:建強堡壘聚民心

初到前馬村,恰好是新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不足一個月,面對黨組織功能難以有效發揮、干群關系較為緊張的局面,張錫彥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萬事開頭難。他召開全體黨員大會,明晰抓黨建、興產業、惠民生“三步走”工作主線,走出了深思熟慮的第一步。

從摸清村情民意入手,他帶領黨員逐戶上門走訪。在54歲的村民彭海生家裡,了解到其智障妻子走失,家中1個1歲的兒子和90多歲的老父親,他毫不猶豫將隨身的200多元現金交給彭海生。隨后,主動聯系民政部門,幫助彭海生一家辦理了低保,解決了全家基本生活需求。

“人心換人心”。通過訪貧問苦,一下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他趁熱打鐵,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全體黨員先后到山東省委重建紀念館、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重溫入黨誓詞,落實黨員積分管理,切實增強為群眾服務責任動力。

黨建強則民心聚。在他的引導下,兩名打工返村人員自願遞交入黨申請書,兩名入黨積極分子被確定為后備干部,村支部工作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紓發展之困:因地制宜興產業

前馬村三面與河北相鄰。全村青壯勞力多數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多是老、弱、婦、幼。土地沙化嚴重,缺乏致富門路。

“完善基礎設施,發展‘造血’產業”,他全力破解發展之困。

一年多來,他先后爭取項目資金370萬元,新修村水泥路2.4公裡,硬化生產路3公裡,增打深機井24眼,鋪設管灌管道7800米,將全村1573畝耕地全部建設為高標准農田,農用車可直接開到田間地頭。

在發展產業上,他針對村民承受能力和種植經驗,採取“循序漸進、長短結合”的辦法。一方面,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小拱棚種植,建起600畝香菜種植基地,搭上現有“莘菜輸京”便捷通道,全村年均增收100余萬元﹔另一方面,將定向產業扶貧資金集中用於鎮裡高效集約溫室蔬菜大棚等“長線”項目建設,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1萬元。

他還充分發揮返鄉“能人”帶動作用。該村村民彭國順早年在北京打工,2019年回村開展“直播帶貨”,年收入八十多萬元。他大力宣傳彭國順夫婦典型,10多個年輕人在彭國順帶領下,嘗到了電商創業的“甜頭”。

解民生之憂:一枝一葉總關情

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

“下雨出門兩腳泥,夜晚出門一團黑”。張錫彥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通過胡同硬化“戶戶通”項目,硬化路面1.1萬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78盞,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最后一米”的難題。

對貧困戶和特殊群體的困難,他更是一刻不放鬆。為全村6名殘疾人全部落實了優待政策,幫助12戶困難家庭辦理低保,全村63人、25戶貧困戶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

著眼精神脫貧,他牽頭建設500平方米文化廣場和農家書屋。農閑時節,聯系縣文旅局、文藝志願服務隊,定期到村裡放電影、演大戲,組織“四德”人物和“好媳婦”“好婆婆”評選,開展“星級文明戶”和“美麗庭院”創建,致力將前馬村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如果將脫貧攻堅比作一次考試,那麼讓貧困戶順利脫貧只是考試的上半場,讓所有村民過上幸福生活,才是一個完美的答卷。”今后的時間裡,張錫彥決心在這張尚未完成的答卷上繼續書寫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案。(朱沙 孫晨光)

(責編:宋歌、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