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庚:破譯鄉村治理的“密碼”

2020年11月18日10:18  來源:文藝報
 
原標題:徐錦庚:破譯鄉村治理的“密碼”

徐錦庚

三澗溪是山東章丘的一個村庄,這裡是徐錦庚筆下主人公高淑貞“唱念做打”的施政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她由生澀到成熟,從“蹣跚學步”到長袖善舞。十多年來,三澗溪由窮到富,由亂到治。在徐錦庚眼中,三澗溪就是中國鄉村的縮影,自己的作品《澗溪春曉》展示的,既是一位村官的奮斗歷程,也是一個村庄的治理故事。

記 者:您從何時開始有動手創作這部作品的計劃?

徐錦庚:2019年9月,中國作協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我領受的任務就是採寫三澗溪。我對三澗溪並不陌生。我在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工作12年來一直關注這個老典型,多次安排記者去採寫,還率分社黨員骨干去參觀學習。我最初的打算是,挖掘扶貧脫貧素材,講好勤勞致富故事。然而,當我融入三澗溪,觸摸其靈魂深處時,漸漸有了新的感知。

記 者:三澗溪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

徐錦庚:三澗溪曾經“闊”過。老鐵匠馬世昆在改革開放初期組建了鋼鐵冷斷加工隊,帶領鄉親走南闖北,1979年為集體創收18萬元,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在他的帶領下,村裡集體經濟厚實,村民生活富裕,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然而,到上世紀90年代,三澗溪陷入混亂,違法亂紀不斷,村庄臟亂不堪,村支書像走馬燈似的連年更換,村集體欠債嚴重,成了個爛攤子。

2004年,鄉村女教師高淑貞臨危受命,回到三澗溪擔任村支書。15年來,她強班子,治村容,勇擔當,敢亮劍,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敏銳把握機遇,順勢而為發展。三澗溪逐漸走出泥淖,再次脫貧致富,村集體淨資產上億元,人均收入2.8萬元,還躋身全國先進行列,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平安家庭創建先進單位”“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等殊榮。2019年底,就在我採訪時,三澗溪又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三澗溪的貧富交替有跡可尋:過去貧窮,是因普遍貧困、苦無出路﹔脫貧致富,靠的是苦干苦熬、勤勞致富﹔后來返貧,乃因人心渙散﹔再后來脫貧攻堅,是受益於國家扶持、區域優勢。自2003年以來,連續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皆關注“三農”,近年更是傾力扶持,多方力量疊加,鄉村躬逢盛世。作為章丘的城郊村,三澗溪被征土地多、就業機會多,脫貧水到渠成。所以,三澗溪的脫貧攻堅有其鮮明特點:不僅由“窮”到“富”,更是由“亂”到“治”。換言之,其脫貧攻堅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文明素養。鑒於此,我改變創作初衷,圍繞八字著墨:成風化人,由亂到治。

記 者:報告文學寫作也需要寫好典型人物,高淑貞就是一個典型人物。

徐錦庚:雁飛千裡靠頭雁,要當好鄉村領頭雁,尤為不易。在鄉村領頭雁群體中,高淑貞是鮮明獨特的“這一個”。這位別樣的村官,讓我想起《亮劍》中的李雲龍。

三澗溪是個大村,有3000多人,“苗不一樣齊”,歷史遺留問題多。但高淑貞總是以昂揚向上的姿態,遇到困難不躲,遇到障礙不繞,敢碰硬,不退縮,頭拱地,往前沖。

高淑貞為了解決問題,能伸能屈,原則問題寸步不讓,策略問題靈活機動。她深知,三澗溪由富返貧的症結是組織渙散、人心浮動。所以,她想辦法把人攏起來,人盡其才。她說:“如果隻盯著人的缺點,天下無可用之人﹔如果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到處是可用之人。對這些小年輕,你推一把,就是對手﹔你拉一把,就是朋友。”幾句平實話語,道出用人精髓。

記 者:高淑貞的工作成績有目共睹的,從中也體現出了她的擔當作為。

徐錦庚:農村脫貧攻堅,關鍵在於領頭雁擔當作為。擔當作為正是高淑貞的亮點。高淑貞先在娘家村,后在婆家村,一干二十年,清路障,拔窮根,換班子,摸家底,建公寓,蓋澡堂,修學校……一樁樁,一件件,之所以能善作善成,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她躬身入局,擔當作為,不怕跑斷腿,不怕磨破嘴,始終激情洋溢,就像不知疲倦的陀螺,一個人帶動一村人。

作者採訪作品主人公高淑貞(左)

和書中人物楊蓮英(右)

高淑貞干中學、學中干,境界逐步提高,從自發上升到自覺,“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成為信念。涉及村民利益,她總是一碗水端平,努力寫好“公”字。腳跟站得正,說話有人聽。她能一呼百應,威信就是這樣建立的。高淑貞政治站位高,機遇意識強,不逞匹夫之勇,巧妙借力使力,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事半功倍。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出來,她先學深悟透,活學活用,從字裡行間尋找村庄發展新機遇。正是高淑貞搶抓機遇,盡心盡責,謀事有基,成事有道,得到上級鼎力支持,才使村庄“一步跨十年”。

記 者:中國鄉村急劇變化,處於多年未有之大變局,亟待新的治理方式。您在採訪和寫作過程中看到脫貧要面對哪些難點?

徐錦庚:如何提升農民文明素養、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既是后脫貧時代面臨的緊迫問題,也是現代農村的主要矛盾。鄉村人民進入現代社會后,思想觀念仍在緩慢轉型中,“身子已住樓房,頭腦還在平房”。同時,在鄉村,矛盾糾紛由過去的家庭、鄰裡矛盾轉變為經濟糾紛,化解難度增大。另外,大批農村精英遷入城市,導致農村缺乏生機活力,治理人才短缺,治理主體弱化,村官素質下降,缺乏鄉村治理能力。

可以說,三澗溪的脫貧致富,受益於歷年中央一號文件,趕上改革開放好時代,可謂“最是一年春好處”。三澗溪的跨越發展,受益於三澗溪人搶抓機遇,搭上國家政策順風車。在脫貧攻堅中,三澗溪注重提升村民素養,從“富口袋”轉向“富腦袋”,走在其他脫貧村的前列。鑒於此,我把書名定為《澗溪春曉》。我寫三澗溪,是想順著高淑貞這條主線,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抽絲剝繭,理清成績背后的脈絡,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破譯鄉村治理的“密碼”,為基層治理提供一份鮮活“樣本”。

(責編:宋歌、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