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推進“五大振興” 寫好新時代“三農”篇章 

2020年11月09日09:33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扛牢大省責任,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山東扎實推進“五大振興”,全力寫好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三農”篇章

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

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2018年3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2018年6月,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再次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這為山東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東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扣“五大振興”,不斷深化認識、強化措施、勇探新路,奮力在更高標准、更高層次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全省農村正在發生積極深刻的變化,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農業綜合實力在提升,農村整體面貌在改觀,農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干部群眾精神狀態在提振。

把“三農”工作置於重中之重,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到鄉村振興具體行動上——

搭建“四梁八柱”,凝聚強大合力

如今在濰坊,3個省級、20個市級、12個縣級齊魯樣板示范片區正在有序推進建設。片區內主導產業相聯、基礎設施相聯、特色風貌相聯,帶動起609個村庄、780多平方公裡區域一體化發展。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個模式“齊步走”。濰坊市結合各地不同的自然稟賦、產業特點,探索了土地政策撬動型、園區治理開發型、龍頭企業助推型、基層黨建引領型等多種片區發展模式。

這是山東堅持從實際出發、健康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山東堅持規劃先行,制定關於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率先出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同步制訂“五個振興”工作方案,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不是喊出來的,而是扎扎實實干出來的。山東重視推進機制,建立健全省負總責、市抓落實、縣為主體、鄉(鎮)村為基礎的工作體系,把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為“一把手”工程,五級書記一起抓,凝聚起打造樣板的強大合力。

“省裡派來了鄉村振興服務隊,村子這兩年變化可大了!”在基層一線,不少群眾為與他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黨員干部“點贊”。

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山東不斷強化組織領導,推動資源力量向鄉村傾斜、在鄉村匯聚。2018年以來,省委先后組織“千名干部下基層”“萬名干部下基層”,鄉村振興服務隊員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今年3月,省委出台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的實施意見,圍繞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落實黨的農村工作主要任務、加強黨的農村工作保障、強化黨的農村工作考核監督,制定15項具體措施。今年9月,又組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省市縣選派9078名干部,幫扶1810個重點村以及所在縣鄉,建強村級班子,推動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蘭陵縣長城鎮趙新庄村是一個隻有百來戶的小村庄,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過程中,當地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拿出了四套方案:願意搬遷的村民統一入住新社區,配套建設農機農具存放處﹔村裡另辟一地建設幸福院,為老年人提供了24間廚衛浴俱全的公寓﹔17戶家境殷實的村民自費建設二層樓﹔另有幾戶村民保留自建房。

穩妥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山東始終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統籌謀劃、綜合施策、精准發展,打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齊魯樣板。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際,在深入謀劃“十四五”發展的關鍵時點,今年9月21日至22日,省委召開全省鄉村振興座談會,對照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深入總結,全面檢視,對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大家在實踐中認識到,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必須始終遵循發展規律,必須始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強化科技支撐,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必須始終堅持健康有序推進。這“八個必須”,是山東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經驗,也是指導今后工作的原則要求。

土地托管托穩“大糧倉”,農科專家送技到田間,農業發展提質又增效——

堅定扛起農業大省責任

513.84億斤!今年,山東迎難而上抗疫情、保春耕,克服干旱、倒春寒、風雹等不利因素影響,夏糧總產量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而今,秋糧收獲已結束,從各地田間測產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用佔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曾為全國貢獻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山東經驗,素有“全國農業看山東”之說。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十三五”期間,山東勇闖農業發展新路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整體素質,著力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山東方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山東糧食總產已經連續6年保持在1000億斤以上。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深入思考的新課題。汶上縣通過探索土地托管服務新模式,提高了土地規模化、機械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據測算,土地托管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前提下,去除了一家一戶種植時的壟背,可增加13%以上的耕地。農戶每畝土地每年可降低生產成本150元左右,增加糧食產量7%左右。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科院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不斷加大良種繁育和關鍵增產技術推廣力度,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關鍵增產技術推廣率達到80%以上。

“今年4月,省農科院新模式科研基地落戶我們這裡,建立了8畝試驗田,實施冬棗寬行密植新技術科研示范推廣。專家還到現場來教種植技術,幫助我們實現了冬棗標准化、機械化和水肥一體化生產。”濱州市沾化區馮家鎮大流村棗農張亦明說,科技助力,冬棗品質大大提升,一斤能賣到30元-50元。

近年來,省農科院鼓勵所長、專家走出去,把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室搬到田間地頭,近50個科研團隊、700多名科研人員靶向服務鄉村振興,實施了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先后成立50個產業技術研究院,真正讓“翅膀”動起來、靚起來。

推動科技聯結農業、科研院所聯結農村、科技專家聯結農民,逐步實現農業智慧化、優質化、品牌化,這是山東逐步探索出的科技與農業融合的“三聯三化”途徑。該模式帶來了科技興農的新氣象,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由2016年的61.8%提高到2019年的64.56%。

在更高標准、更高層次上推進農業現代化,山東不僅向科技要動能,還不斷加快農業對外開放的步伐。2018年,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濰坊,其在農業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積極推動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互認,更好地助推農產品走出去。2019年,全省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2308億元,同比增長8.1%,連續21年位居全國首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積極推進,2019年,全省農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出口規模分別達到196.3億元和357.4億元,分別增長11.8%、15.6%,多元開放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正加快形成。

“三產”融合拓展增值空間,支部舉旗重塑利益聯結——

農民手拉手共走致富路

眼下,在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村民們正忙著給金銀花修剪整形、追施土雜肥,為來年豐產做好准備。“我們在按照高質量生態農業標准組織生產的同時,全力打造‘優良品種選育與推廣-干鮮花回收-干花貿易-食品、洗化品、中藥成品產銷’全產業鏈,農民變身‘產業工人’,享受多重收益。”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說。

讓一枝花長成一條鏈,2019年,九間棚村及有關企業產值達3.6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0元。另外,九間棚村還在甘肅、新疆等地發展金銀花精准扶貧項目,推廣種植了15萬畝金銀花,受益群眾有3萬多人,實現了本村和項目地區的雙贏。

通過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九間棚村,正是齊魯大地著力推進村強民富的生動寫照。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山東把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轉化為實際行動,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千方百計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954元增長到2019年的17775元。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必須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帶頭人。2019年,山東探索從退役軍人、機關干部、回鄉創業人員中擇優選配村黨組織書記3300名,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山東深入實施農村“頭雁工程”,持續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集中整頓行動,確保整頓一個轉化鞏固一個。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干部,成為團結組織農民共走致富路的帶頭人。

“雖然村裡耕地資源比較優越,但多年來村民習慣於單打獨斗,效益得不到最大發揮,老百姓辛苦一整年,掙不了幾個錢。”煙台市萊山區解甲庄街道南水桃林村黨支部書記楊永良介紹,2017年,黨支部領辦起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大家一起把小櫻桃做成大產業。三年左右時間,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3萬元增加到37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從10000元增加到15000元。

支部舉旗抱團發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黨組織政治優勢、合作社經濟優勢和群眾能動性有機結合,建立起群眾和集體經濟利益共同體。目前,該模式已在全省推開,趟出了一條以組織力提升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路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東堅持走綠色發展、生態振興之路,讓土裡長出“金元寶”、生態變成“搖錢樹”、農村成為“聚寶盆”。在高青縣,黃河過境47公裡,形成了典型的平原沿黃濕地風貌。位於濕地中心位置的引黃沉沙池,在發揮沉沙淨水作用的同時,也給周邊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2017年以來,當地以打造“天鵝湖濕地慢城”為載體,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

如今,原來寸草不生、環境惡劣的沉沙池變成了優美濕地,周邊村庄也由原來的“聖人不到處”轉變為“今日萬眾來”。聚焦旅游產業,位於濕地核心腹地的蓑衣樊村先后建起了家庭式個性化服務的養生小木屋和農村大炕風格的蓑衣客棧等,村內直接從事旅游餐飲住宿服務的達400人。2019年,該村旅游總收入超過1500萬元,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像蓑衣樊村這樣得益於濕地慢城項目的省扶貧工作重點村有6個,都實現了脫貧致富。

以制度創新破解鄉村振興難題,改出活力、干出實效——

實招硬招啃下“硬骨頭”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必須勇於擔當、攻堅克難,探尋出突破鄉村振興難題的路徑。山東以改革創新精神啃下一個個“硬骨頭”,以真招實招硬招補齊一項項短板,確保鄉村振興健康扎實有序推進。

制度制約是最根本的制約。山東強化制度供給,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10月29日,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揭牌,在全國率先推出“交易鑒証+抵押登記+政策擔保+風險補償+風險緩釋+不良處置”的農村產權交易與農村金融相結合服務模式,助力盤活農村低效、沉睡資產,開辟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渠道,為鄉村振興賦能。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力之源”。但在農村,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普遍存在。去年7月,泗水縣作為試點縣,在全省率先啟動“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工作,主要依托龍灣湖鄉村振興省級示范區進行。“我們與招募村‘一對一’結對合作,再去吸引‘二級合伙人’,項目業態之間串起產業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建共贏模式。”濟寧市鄉村振興合伙人、山東等閑谷藝術糧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彬說。截至今年5月,泗水縣共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33名、簽訂合作項目33個、投資總額近2.5億元。

著力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山東還依托省內農業高校,定向培養公費農科生﹔對鄉村教育、醫療、農技等人才,建立專門職稱晉升通道,讓基層涌現更多教授級“土專家”……多項政策舉措,引導更多的優秀人才到鄉村貢獻才智、建功立業,努力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必須有真金白銀的硬投入。為解決涉農資金多頭管理、使用分散等問題,山東把涉農資金全部納入鄉村振興“資金池”,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使用。今年,省級安排鄉村振興戰略資金655億元,比上年增長9.5%。納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范圍的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460億元,比上年增長15%。“要健全涉農資金整合長效機制,‘握指成拳’提高涉農資金規模效益。同時,研究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政策,逐步提高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破解涉農主體融資難題。”省財政廳廳長劉興雲表示。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藍圖,正在山東的沃野鄉間一步步變為現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五大振興”就一定能在齊魯大地開出更加靚麗的花朵,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毛鑫鑫)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