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時代答卷

——評“脫貧漫記”《延安答卷》

2020年11月01日09:27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流光溢彩的時代答卷

延安富縣金色田園

紙上旅行

當今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場大變局以實現共產黨人向人民群眾承諾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時代標志,這場大變局以打贏“三大攻堅戰”為根本保証。可以說,沒有全體人民精准脫貧共同富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增加變數而難成定局,“兩個一百年”目標也將淪為空談。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時代洪流中奔涌出的英雄氣概、流光溢彩的時代答卷必將濃墨重彩地寫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冊之中。從梁家河走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常說“根在陝西,魂在延安”,老區延安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具有特殊地位。2019年5月8日,《人民日報》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延安告別絕對貧困,“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中國革命聖地延安開啟了新的時代篇章。記錄這場偉大變革的文藝作品與脫貧攻堅的現實斗爭一樣精彩,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厲彥林同志的“扶貧漫記”《延安答卷》就是這些文藝作品中的精品力作。

《延安答卷》披辯証法的甲冑,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標槍。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部紀實性著作並非對延安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作照相式的全景記錄,而是以深邃的洞察力審視世界與中國、歷史與現實、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使讀者服膺於作者縝密的思辨力和燭照后世的歷史自覺。

就財富視野中的世界與中國而言,《延安答卷》並非將貧困的根由僅僅矚目於中國。作者認為“人類文明的河流,滌蕩著寒冷與飢餓”“消除貧困,自古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作者在分析全球造成貧困的原因時充滿著縝密的理性分析。這種熔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於一鉅鑊就是錢學森所說的由“量智”和“性智”合成的大成智慧。而於中國,作者認為“以處於貧困狀態的‘人’為中心、為聚焦點,立足自己的國情,正在為人類擺脫貧困探索有效經驗”,《延安答卷》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人類的脫貧思考,使得著作本身具有了宏闊的考察視野,因而具有了人類學著作的學術品格。

《延安答卷》將歷史與現實勾連,具有鮮明的歷史自覺。偉大的時代和火熱的現實生活,召喚高品質的文學作品。紀實性文學作品既不能因為“紀實”而成為干澀的“政治傳聲筒”,也不能因為“文學”的需要而將其變成“咀嚼身邊的小悲歡,並將這小悲歡當成大世界”。隻有滿懷對人民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筆下的文字才有生活的“煙火味”而不是濃烈的席勒式的“煙火氣”。可以說,紀實脫貧攻堅的文學作品,如果作者沒有駕馭題材的高超能力,往往會使之落入羅列數字的窠臼。《延安答卷》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時時透露出一種時代的浪漫情懷,譜寫成了延安人民建設綠色家園的詩行。例如,《延安答卷》引用《詩經·大雅》“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以索隱“小康”,而引出“我們勞累困苦的先輩早就渴望和向往小康”“消除貧困,始終是中華民族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它又以明代詩人於謙《詠煤炭》中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表達為百姓獻身的博大胸懷:“(貧困人群)腳步很沉重、心還在顫抖,剛昂起的頭顱,因風雨抽打往往又低下來。實際上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用不服輸、不向命運低頭的勁頭,含著眼淚向前奔跑。”但《延安答卷》深具的脫貧攻堅浪漫情懷卻是以漫長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洞察作為現實思考的前提。因為作者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在幾千年封建社會裡,“貧困的魔影,始終相伴相隨、難以回避和超越”,一旦人民真正有了“均貧富”“耕者有其田”的革新主張和革命行動,一切都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思想面前顯得那麼脆弱,因此“平民百姓能獲得利益屬於偶然與巧合。”

《延安答卷》深刻論述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作者認為,現在充裕的物質保障只是條件,只是擺脫貧困的“無形的手”,還需要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這隻“有形的手”去發動、去組織、去獻身。作者深刻認識到“中國向全世界宣示2020年告別絕對貧困,這就等於中國共產黨人把威望、聲譽和身家性命都押在這件大事上,背水一戰,決一死戰,不留后路與退路。目的是橫下一條心,加快速度和進度,保質保量,齊心協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不僅是“民為貴”“水與舟”的問題,而是共產黨具有“讓命苦的人過上好日子,讓弱者獲得人的平等與尊嚴”的建黨初心。“中國人民是在苦水裡泡大的,是由窮日子陪伴著走到新中國的門檻前的”,共產黨人拳拳的出發心一旦與《延安答卷》的這種悲憫相結合,便使她的共同富裕具有了信仰般的承諾,並使她以勇挑歷史重擔的真實姿態超越了對眾生慈悲的普遍情愫。從《中國土地法大綱》到毛澤東的《湘江評論》“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以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再從鄧小平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新時代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就是讓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共產黨人扶貧攻堅真實而篤定。“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做到不脫貧不調整、不摘帽不調離”,從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輸送了近300萬名扶貧干部,為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截至2019年6月底有770名干部甚至獻出了生命……

《延安答卷》充滿了發展與穩定的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又闡釋了穩扎穩打精准扶貧的科學性。“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可以說,擺脫貧困是發展的需要也是穩定的需要,如作者所說:“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不發展不可能解決貧困問題,發展起來也不會自動解決貧困問題”“隻有發展起來,才有幫扶貧困、共同富裕的條件,才能有社會公平、社會平等的物質保障。”毋庸諱言,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也企盼早日“強起來”,如果改革開放的成果在新時代不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如果在二十一世紀初還有國人在絕對貧困線上掙扎,那“強起來”的歷史使命斷難完成。這就是扶貧攻堅歷史任務和現實迫切需求。當然,《延安答卷》透出的這種緊迫感與科學扶貧、精准扶貧並不相悖,正如作者所言:“‘精准扶貧脫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出的減貧治貧的一劑良方,精准是脫貧攻堅的生命線。”到2014年底,延安市還有3個貧困縣693個貧困村、7.62萬戶20.52萬貧困人口,隻有搞准“是誰貧”“為什麼貧”“貧到什麼樣”“怎樣才能脫貧”“脫貧后怎樣不返貧”才能談得上科學扶貧。如果沒有作者通過實地走訪獲得大量一手數據,《延安答卷》就難以演奏出一曲雄渾的延安人民隻爭朝夕的行軍步伐和科學施策精准扶貧的時代交響。

向《延安答卷》這部精品力作的作者厲彥林同志致敬,更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並在扶貧攻堅中化為寶貴物質財富的延安精神致敬。(仲呈祥 張金)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