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社長總編眼中的湘西:精准扶貧結碩果,深山苗寨煥新顏

2020年10月29日16:27  來源:東岳客
 
原標題:百名社長總編眼中的湘西:精准扶貧結碩果,深山苗寨煥新顏
 

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社長

馬利:

畫出同心圓 共筑小康夢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美麗的湘西州,每次來都能感受到這裡的巨大變化。湘西州是一個值得深呼吸的地方,這裡的青山綠水和清新空氣令人陶醉,這裡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神往。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圓滿收官的關鍵時刻,在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舉辦“精准扶貧看湘西”媒體行活動,是湘西州脫貧攻堅優異答卷的一次集中亮相,意義非凡。這份答卷裡,少不了濟南湘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團結報社深度參與,在產業幫扶、人才支援、教育幫扶以及消費扶貧等各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湘西人民的認可和稱贊,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兩地由“協作”變成了“親戚”。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繼續努力推動兩地在日益緊密的交往中畫出同心圓,共筑小康夢!(記者 龍堯)

《中國旅游報》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總編輯

裴奇萌 :

文旅融合助力精准扶貧

之前是通過文章或是新聞報道了解湘西,這次有幸參加“精准扶貧看湘西”百名社長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實地感受湘西的山水風光和人文民俗。湘西擁有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文旅產業的發展在湘西精准扶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旅游產業是扶貧脫貧的重要支柱和建設美麗湘西的助推器,湘西要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和文化資源稟賦,加大非遺項目的挖掘力度,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解決百姓就近就業問題,積極開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同時,進一步完善交通網絡,不斷提高游客的體驗感。作為媒體,我們也會通過此次湘西行活動,用文字和圖片,把湘西的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帶回去,把湘西的扶貧經驗帶回去,共同講述湘西的故事。(記者 周楚怡)

四川省報業協會理事長 余長久:

“湘西答卷”值得點贊 “湘西經驗”值得學習

 

在全國脫貧攻堅即將收官之際,來到湘西州,來到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從源頭見証貧困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正逢其時,意義重大。

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65.66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5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下降至0.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7個深度貧困縣2019年全部脫貧摘帽。作為“精准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湘西州用七年時間交出的這份答卷值得點贊。

湘西州在自身扶貧的同時,還注重扶貧經驗的總結,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精准扶貧好路子,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和旅游目的地,讓高質量脫貧、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成為精准扶貧首倡地的新名片,這樣的“湘西經驗”值得學習。(記者 龍堯)

中新社湖南分社社長 白祖偕:

保護傳承特色民族文化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

湘西山青水綠,民風淳朴,民族團結,出過很多名人,尤其是為中國的精准扶貧提供了寶貴的湘西方案、湘西動力和湘西智慧。湘西州充分利用優美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吸引了更多的海內外人士來這裡旅游觀光,投資興業。同時,切實保護、傳承好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非遺成果,拉長綠色產業鏈,用產業發展保証扶貧成就不斷擴大。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很多經驗非常值得認真總結並向全國推廣。今后,應該更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讓山更清、水更綠。同時,要採取更有效的措施保護好獨特的湘西民族文化。具體來說,加大對民族聚集區的民居的保護力度,保護傳承好獨特的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技藝、民族服飾,民族習俗,尤其是非遺文化的保護。要注重人才培養,多措並舉吸引年輕人回鄉發展。要加強對外宣傳,把湘西的美麗傳遞給全世界,讓世界人民共享湘西的美麗。(記者 周楚怡)

江西贛南日報社社長 劉潤發:

在中國脫貧史上留下“湘西印記”

我對湘西的印象:美麗,如詩如畫﹔神秘,如夢如幻﹔活力,如歌如弦。這已是我第三次踏上湘西的土地,前兩次,我是作為一名游客,來這裡欣賞自然風景,體驗人文風情。這一次,我是以媒體人的身份前來採風,相信呈現在我的眼前的,將是湘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脫貧,攻堅碩果累累的人間盛景。

7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花垣十八洞村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的重要指示,湘西由此成為我國“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並標志著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由“大水漫灌”進入“全面精准”的軌道。7年來,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湘西也不負總書記的厚望,創造了可復制的精准扶貧的“湘西樣板”,交上了一份脫貧攻堅的滿意答卷,在中國脫貧史上留下了引以為傲的“湘西印記”!

新長征再出發,真誠祝福美麗湘西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魅力永遠!活力永遠!(記者 孫瑩)

貴州銅仁日報社黨委書記、董事長 李亞

湘西州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咱們湘西和銅仁是好鄰居!”貴州銅仁日報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亞說雖然自己來過湘西很多次了,但是神秘湘西和同為武陵山區的銅仁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景致,令人神往,讓人流連忘返。

李亞說,作為鄰居,湘西和銅仁都是全國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這幾年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為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兩地黨委政府和人民都做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我這次到了精准扶貧首倡地花垣縣十八洞,感覺十八洞的變化超出了想象。我們山區隻要找准定位、得到必要的市場要素的支持,就一定能煥發生機和活力。”他認為十八洞的經驗很值得借鑒。李亞坦言,作為同一區域發展的良性競爭對手,曾經湘西是領先銅仁的,而中途銅仁略有反超,自己這次又到湘西,感覺湘西又有新的反超,現在新區的建設有品位、有檔次,體現了高質量的城市建設和發展,這種良性互動,比學趕超,能有效促進兩地的發展。他希望同為武陵山區的湘西和銅仁,能夠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繼續抓好鄉村振興工作,“我相信湘西州的未來一定會更好!”(記者 付丹)

婁底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譚清華:

湘西是湖南的驕傲 也是全國的驕傲

湘西人杰地靈,山美水美,文化底蘊深厚。有沈從文黃永玉這樣的大家,更有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美麗小鎮鳳凰古城、中國橋梁建筑奇跡矮寨大橋等。湘西人民淳朴、吃苦耐勞,雖然因為自然環境對生產發展有所制約,但湘西人民奮斗不息 ,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成績。特別是為“精准扶貧”推出了樣板典型——花垣縣十八洞村,對全國的脫貧攻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湘西是湖南的驕傲,也是全國的驕傲。

來過湘西多次,一次比一次不同,此次湘西行感覺到了湘西的巨大變化。過去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指引讓湘西人民在發展方面開辟了新路。湘西州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民族民俗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積極打造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前景廣闊。湘西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湘西人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記者 闕志明)

河南鶴壁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 琚濤:

湘西精准扶貧成績令人贊佩

“這幾年,湘西在全國受到的關注度非常高。”河南鶴壁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琚濤雖然從未來過湘西,但湘西早已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湘西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走進湘西十八洞村、矮寨景區、老司城……琚濤感嘆,這裡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俗風情,豐富的人文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引人關注,令人神往。

琚濤認為湘西受到全國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湘西是精准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貧,讓全國人民把目光都聚焦到了湘西。”琚濤說,7年來,湘西州委州政府帶領湘西各族人民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真抓實干、求真務實、大干苦干,經過多年努力奮斗,取得了豐碩成果。湘西晒出的精准扶貧成績單非常優秀,令人贊佩。

“湘西探索出精准扶貧湘西經驗、湘西模式,值得全國學習。這次活動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舉辦,意義重大,體現宣傳戰線在精准扶貧工作中的責任和擔當。”琚濤表示,“我們是帶著任務來看湘西、學湘西,我們會把湘西經驗、湘西模式帶回去、宣傳好,作出宣傳戰線應有的貢獻。”(記者 龍瑩 田曉蘭)

郴州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雷明輝:

互動交流共促發展

此次來湘西,完全顛覆了之前對它“老少邊窮”的印象。

這兩天,在吉首,與媒體同仁坐公交車、搭出租車,游覽了乾州古城、州博物館、湘西民族文化園和灣溪河、萬溶江沿河風光帶,感觸良多。湘西的城市建設與發展處處彰顯大手筆、大格局,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這讓我更加期待十八洞村的行程。

湘西州是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是長征故事“半條被子”的發生地,同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和到過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做好生態文化旅游文章,不斷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筑牢鄉村振興基石。作為媒體工作者,希望兩地在交流方面多做文章,進一步增進兩地間的認同感,讓兄弟市州情誼在互動交流中延續並不斷加深,為兩地的發展貢獻媒體的力量。(記者 余江明)

永州日報社社長 劉波:

每次到湘西,都有新感受

“每一次到湘西,看到的變化都很大!” 到過湘西多次的劉波說,這種變化讓他每次都有新的感受。10月28日,參觀了“酒鬼酒”文化產業園,他說,將文化融入產業發展、品牌打造,進一步豐富了產品文化內涵、厚實了企業發展底基,現代企業文化特質一覽無遺,值得回味和思索。

吉首矮寨大橋橫臥在德夯大峽谷之上,近處崖如刀削,遠處群峰連綿。“將雄偉大橋與奇特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建設比較完善的旅游設施,展現與眾不同的壯景、美景、妙景,著實讓人難以忘懷、心弛神往。”

花垣縣十八洞村,游人如織,臉上洋溢著歡笑與自信的村民熱情地招呼著四面八方而來的游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問,劉波能深刻感受精准扶貧給這個曾經貧窮的苗寨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他感慨:“幾年前,我來過十八洞村,這次故地重游,當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產業發展更為興旺,文旅、農旅結合更為緊密,尤其是村民的精神更加煥發、信心更加堅定,這種自信來源於實干和發展!”(記者 顧勇兵)

岳陽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劉朝暉:

綠水青山是湘西振興的金山銀山

時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湘西這片熱土,我驚嘆於她“翻天覆地”、“脫胎換骨”的變化。通過閱讀《團結報》,我了解到,這裡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春風的沐浴下,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生態優勢正加速向發展優勢轉變,以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生態農業發展成為全省亮點。漫步吉首新城區,這裡建筑在保留湘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是融入了現代的新元素,獨具一格而又錯落有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近兩天邊走邊看,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湘西這方山水迸發出的新活力。有理由相信,湘西的廣大人民群眾一定會在州委州政府的帶領下,將特色做強、優勢做優,為脫貧攻堅、美麗湘西建設交上完美的答卷,真正讓這裡的綠水青山成為湘西振興的金山銀山。祝願湘西越來越好!(記者 麻垣杰)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魏義民:

湘西是個神秘神奇的地方

我們從凌晨四點多開始出發,坐大巴、轉飛機,經過銀川、西安、銅仁,前后十多個小時,歷經14個多小時到達吉首,旅途是累,但感到此行值得。

湘西在我印象裡,是一個神秘和神奇的地方,我曾看過影視劇《烏龍山剿匪記》《芙蓉鎮》,讀過沈從文的《邊城》,欣賞過黃永玉的畫,聽過宋祖英的歌曲,喝過酒鬼酒,這些都是我了解湘西的途徑。

我們“阿拉善”系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阿拉善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北與蒙古國交界,全盟轄3個旗和1個自治區級開發區,盟行政公署駐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5萬人。

很感謝中報協提供的學習機會。我希望通過此行達到3個目的:一是學習精准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十八洞村的好經驗﹔二是實地感受湘西州神奇的山水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借鑒文旅農旅發展中的好做法﹔三是了解團結報社在媒體融合方面有什麼好路徑,攜手共同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報業發展。

我相信,會不虛此行!(記者 石琦)

廣東省河源日報社總編輯 楊建平:

從前的湘西很神秘,但這片土地很是“接地氣”

“這是我第一次來湘西,從前對湘西的了解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看過《湘西剿匪記》,聽過宋祖英唱的歌,湘西在我心裡是遙遠和神秘的,但今天踏進這片土地,感受到的是這裡的熱情與好客,這個地方的山山水水,人文風貌都是那麼接地氣,接下來幾天的採風活動,我充滿了期待。”楊建平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此行是一次學習,更想有所收獲,湘西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在全國豎起了一面脫貧攻堅的大旗,湘西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尤為豐富,湘西充分發掘文化和旅游資源,把旅游和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文旅產業發展迅速。精准扶貧的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祝願湘西越來越好,人民群眾在脫貧路上一個也不掉隊。(記者 李明瀟)

雲南普洱日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 蘇建春:

用“個性”回答“共性”

湘西,是一個令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曾經我隻能通過書籍、影視作品、畫作、歌曲來解讀湘西、了解湘西。但今天,當我真正踏上湘西這片神秘的土地,我感覺到,湘西比我想象中的要更美,經濟社會發展得更快,可以說是出乎我的意料。

其實,普洱與湘西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多山、多民族、茶出名,雖是第一次來,但卻讓我覺得很親切。而不同的是,湘西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准扶貧”之路。這次來到湘西,不僅圓了我的“湘西夢”,我還要把湘西在脫貧攻堅中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帶回普洱,通過學習、借鑒和推廣,為普洱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按下“快進鍵”,用湘西的“個性”答案來回答全面脫貧這張“共性”答卷。(記者 滕佳)

吉林省延邊日報社社長助理 李葉軍:

湘西遙遠,實則親切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來到湘西了,沒來湘西之前,對湘西的印象是遙遠和神秘,心生向往。真正到了湘西反而覺得親切,同為少數民族地區,山多林多,並不覺得陌生。湘西的市政建設領先,有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特色、資源來發展各種產業。湘西人也熱情、實在、勤勞、有思想,各方面發展都處於少數民族地區領先水平。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是全國脫貧攻堅學習的樣板,湘西各級政府也對十八洞的建設傾注了很多心血,給了很多得支持。雖然延邊的貧困現狀與湘西有區別,但湘西的脫貧攻堅經驗給延邊的脫貧工作提供了很多經驗、啟示,通過借鑒學習湘西的經驗,延邊的脫貧腳步加快了,脫貧情況更好了。

最后,我衷心地祝願湘西州及團結報社越來越好。(記者 孫瑩)

內蒙古鄂爾多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詹劍彬

湘西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湘西有很多的文學作品、文化名人,有沈從文、黃永玉等,透過他們讓我了解湘西。”內蒙古鄂爾多斯日報黨委書記、社長詹劍彬雖然第一次來湘西,但對湘西一直很向往。

10月22日,詹劍彬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視頻會議上,認真聆聽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第二巡回報告團成員龍秀林的報告,龍秀林朴實的話語、真實的故事,令他為湘西的精准扶貧為之振奮。“通過此次採風活動,我到了十八洞,現場看了脫貧后的十八洞,深受震撼,湘西州各族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通過七年時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催人奮進,不虛此行!”詹劍彬表示,黨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過程中,把中央的政策精神認真傳達到位,在激發百姓內生動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把湘西的先進做法宣傳好。

“目前,湘西的機場、高鐵正在加速建設中,大交通格局已經顯現,抓住精准扶貧的好時機,著力於湘西州的文化傳承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詹劍彬直言湘西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記者 田曉蘭 龍瑩)

湖北報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張忠海:

完善配套設施 健全旅游服務體系

初到湘西,就被這裡淳朴的民風和青山綠水吸引。湘西作為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近年來州委州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把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以十八洞村為樣板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准扶貧好路子,一個個村庄的脫貧故事,彰顯了湘西州的精准扶貧成效,值得大家學習借鑒。湘西州借助當地資源優勢,整合資源,採取措施,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結合。今后,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以文物古跡和文化名人大力渲染和推介文化旅游,以此提升湘西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完善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設施,打磨精品景區、精品線路、旅游新品、旅游品牌和軟硬環境,幫助百姓增收。此次活動意義重大,有利於分享成功經驗、交流地方優勢資源,相互學習借鑒成功經驗,探索新形式、新方法。(記者 周楚怡)

涼山日報社黨委書記 蘭年爾軌:

湘西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這是我第一次來湘西,名不虛傳,大開眼界。在《魅力中國城》的舞台上,涼山與湘西名為PK,實為攜手並進到最后。兩個州都是少數民族自治州,都是美麗神秘令人神往之地,都是脫貧攻堅主戰場,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到過並作重要指示的地方……

在“精准扶貧”的這場偉大戰役中,打開眼界、相互借鑒、因地制宜十分重要,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奔小康,尤其要注重產業培育、教育扶持和移風易俗。目前,涼山州最后的7個縣正在迎接省檢“大考”,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來到“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之地,看到十八洞村人們的幸福生活,更增添了我們決戰決勝勇氣!

“十八洞經驗”對於正處於脫貧攻堅關鍵期的涼山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作為黨的新聞媒體,我們將把湘西的先進經驗帶回去,鼓舞涼山人民苦干實干、奮勇拼搏的士氣,同時以大力促進兩個州攜手並進、共奔小康為己任!(記者 楊思思)

河南商丘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 郭文劍:

湘西精准脫貧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我們今天參觀的酒鬼酒文化產業園、十八洞村以及矮寨大橋、德夯景區,很是震撼。”10月28日,在結束了一天的參觀採訪活動后,河南商丘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郭文劍說。

在參觀酒鬼酒文化產業園區后,郭文劍深有感觸:酒鬼酒歷經多半個世紀而長盛不衰、不斷壯大,其中的文化傳承、與時俱進、創新創造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酒鬼酒工業園全產業鏈布局,更是成為了帶動湘西脫貧致富的“龍頭”。“我們商丘有‘中華酒源’之美譽,杜康造酒的故事就發生在商丘。也一度出現了全國知名的如張弓、林河等白酒品牌。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演進,商丘的這兩大白酒品牌,而今生產已舉步維艱,酒鬼酒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探討。”在參觀採訪的同時,郭文劍對商丘市的白酒工業發展作了深入的思考。

在精准扶貧思想首倡地十八洞村,郭文劍在這裡看得仔細、聽得認真、想得也很深。“十八洞村創造出的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攻堅經驗、思路、做法等,讓人心服口服。”郭文劍說,湘西扶貧精准脫貧的實踐,帶給人們很多寶貴的啟示,為各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借鑒。(記者 周名猛)

廣西北海日報社總編輯 許開德:

湘西是我的向往之地

湘西是我的向往之地。這是我第一次來湘西,過去對湘西是隻聞其名,借著這一次採風的機會來到湘西,對我來講可以說是圓了一個夢。雖然我在湘西停留的時間不多,但湘西給我的印象是熱情的、美麗的,自然風光秀美、民族特色濃郁、人文歷史豐富,沈從文、黃永玉、宋祖英等很多名人都出自湘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湘西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這個時候,能參加“精准扶貧看湘西”媒體採風活動,這對於新聞工作者意義特別重大,在這裡不光是看湘西,從某種程度來講,是看我們中國脫貧攻堅的代表。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中國對精准扶貧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是很偉大的,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講,我們應該講好中國的故事、講好湘西的故事、講好精准脫貧的故事。也希望湘西未來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美,成為我們中國的靚麗名片!(記者 楊世芳)

廣東省梅州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羅金良:

精准扶貧開花結果 湘西模式值得借鑒

 

 

來之前對湘西的印象還停留在《湘西剿匪記》裡,看了一圈之后被現在的湘西驚艷了,湘西不僅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生態資源,城市建設也在飛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參加此次採風活動,看到作為深度貧困地區的湘西奮發圖強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很感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開的“花”結的“果”,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湘西實踐,湘西速度和湘西模式值得肯定和學習。我們一定會把精准扶貧的湘西模式、湘西示范學習好、宣傳好、推廣好、實踐好。

湘西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希望湘西能夠挖掘好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並把握住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抓好重大產業建設項目、科技創新項目、重大產品創新,引促成項目落地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育新機,開新局。相信湘西未來一定會更加美麗,更加富裕!(記者 闕志明)

湖南今日女報社社長 張英:

抓緊精准扶貧的牛鼻子 湘西未來前景廣闊

作為湖南人,我對湘西州近幾年的發展變化感受是很直接的。這幾年我幾乎每年都會來湘西,而且每次來感受都不一樣,都有一個比較。湘西作為“精准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脫貧攻堅主戰場,這些年,湘西抓緊精准扶貧的牛鼻子不放,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產業扶貧等方面都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隨著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等的改善,更是帶動了旅游、文創產業及相關的產業發展,湘西已經從以前落后的邊陲地區,走向了開放前沿,我們作為媒體人有義務講好湘西“精准扶貧”故事,宣傳好湘西扶貧經驗,讓外界了解精准扶貧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同時,湘西的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都是非常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我相信,未來湘西的前景廣闊,人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記者 麻垣杰)

河池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楊合:

湘西一直令我神往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的湘西,以有效方式和成果,為全國扶貧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踐行了國家扶貧戰略和扶貧舉措,用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這次到湘西學習採風,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從地方層面來看,河池市位於廣西西北部,也是實際意義上的桂西,是廣西乃至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湘西以“五個始終”“五大結合”,全面推進“十大扶貧工程”,成效顯著,為全國、為世界提供了精准扶貧的“湘西經驗”。同時,湘西結合扶貧工作,致力於打造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實施高質量發展,值得各地學習推廣。

從個人層面來看,湘西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沈從文的筆下、黃永玉的畫中、宋祖英的歌裡,都向世界傳達了湘西的神奇與美麗。還有從湘西到廣西工作的著名作家田耳,也不斷用作品反映湘西的風土人情。河池市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文化、旅游資源很豐富。作為新聞和文化工作者,我們也有責任從文化建設、旅游開發的角度,學習借鑒湘西的經驗,強化地方品牌宣傳推介,推動河池文化旅游的發展。(記者 彭博)

   來源:團結報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