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貧 做大幸福產業

本報記者 尹 婕 

2020年10月21日15: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旅游扶貧 做大幸福產業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將是中國扶貧事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在此過程中,旅游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前,《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100》發布。2018年至2020年,世界旅游聯盟連續3年與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世界銀行合作,共同發布了3本《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在全球范圍內累計收錄了100個旅游減貧案例,其中90%來自中國。這些案例生動地記錄了旅游為當地發展尋找“出路”的歷程和帶來的改變,展示了中國旅游減貧的經驗,為全球貧困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修道路

“公路是咱的希望路”

許多貧困地區自然風光秀麗,卻“藏在深山”,難以抵達。過去,“可到達”成為阻滯這些地方發展的攔路虎。“要想富,先修路”是這些地方脫貧的第一步。

湖南省永州市小金洞村曾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區貧困村,全村耕地總面積隻有227畝,卻有著優質的野生茶樹資源。然而,高山泥路難行,外人很難前來一睹美景,村裡的茶葉也出不去。平坦的公路修起來,生態停車場建起來,村裡的野生茶葉產業得以快速發展,這裡的金洞漂流更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並逐漸發展起看花、品茶等其他相關產業,形成鄉村“3分鐘旅游圈”。

在安徽安慶,已建成的旅游扶貧路長達1000多公裡,連接產業園區近百個、種養基地近千個,公路沿線新增採摘園、農家樂等300余家。這些道路為貧困地區帶去的不僅是交通便利,更是興旺的人氣和財氣。每年這裡舉辦岳西映山紅節、望江油菜花節以及宜秀區梨花節等節慶活動,已初步形成“一路一風景、一村一幅畫、一地一特色”的鄉村品牌,吸引大量游客,讓原本“默默無語”的鄉村自然資源,成為村民致富的錢袋子。

正如湖北崇陽縣銅鐘鄉大嶺村村民黃天兵所說:“公路,就是咱山裡人的希望路、幸福路。”他家門口7米寬的通村瀝青路修好后,村裡的游客接待量從過去的不足3000人增長到10多萬人次,黃天兵在家門口賣豆漿、茶葉蛋、豆腐等小食品,年收入超過5萬元,順利脫貧。

找思路

村民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思路決定出路,這一點在旅游扶貧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細看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不難發現,找到能充分發掘自身特色、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的旅游發展思路,是這些成功地區的共同特點。

例如,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發展特色養生旅游﹔山東沂南走出了一條全域旅游理念下,革命老區的脫貧路﹔河南信陽新縣田鋪大塆村則在保護性開發豫南特色民居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形成“文創小店+鄉舍農家+特色商品”的發展模式。

“扶智”是旅游扶貧帶給當地最大的受益,村民的觀念變了,精神面貌也為之一新,由曾經的“各掃門前雪”,到現在每個人主動保護村容村貌﹔從過去的不愛護環境,到如今的積極綠化,村民打骨子裡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村子的整體發展理念也變了,不再追求短期效應,靠資源消耗來換取經濟收益,眼光變得更長遠,綠色、可持續,成為指引村庄發展的關鍵詞。

開銷路

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發展旅游讓當地脫了貧,如何讓這些地方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讓旅游產業真正成為富民的幸福產業?構建“吃住行游購娛”的完整旅游產業鏈條,成為許多地方的努力方向。

讓游客留得住、住得下,並且“帶得走”特產,正在小金洞村成為現實。為配合旅游業發展,當地開發了以竹筍、高山紅薯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在民宿設置特色農產品展示區,並把茶葉產業合作社搬至景點野生玫瑰花海附近,讓游客“眼裡看著、嘴裡吃著、手裡提著、走時捎著”,為村民的農產品打開了通暢的銷路,也讓小金洞村的名氣越傳越遠。

更多的地方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形成合力,讓更多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不僅完善了當地旅游產業鏈,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也讓受益群眾的面更廣,讓鄉村旅游發展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湖南湘潭梅龍村秀美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后,在當地工業園區建立農產品加工廠,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附加值,為打響“梅龍山”旅游產品知名度奠定了基礎。

科技之風、網絡之風勁吹,也吹向了曾經的貧困地區。將特色農產品、自家民宿、向導服務等“上網”,村民們致富的觸角伸得更遠。“淘寶店開張后,基本上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梅龍村貧困戶楊鶴明開起了淘寶店。一個個農村淘寶網服務站的建立,讓更多網貨順利下鄉的同時,也讓農產品進城有了更便捷的渠道,大山裡的產品為更多人知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1日 第 12 版)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