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黃河落天東入海 濕地保護迎新生

【查看原圖】
黃河入海口。(攝影  劉月良)
黃河入海口。(攝影  劉月良)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0年09月25日15:36

人民網東營9月25日電 9月24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最后一站——東營,探尋黃河入海口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萬裡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奔流而下,蜿蜒5464公裡,卸下一身泥沙在東營注入渤海。巨量泥沙在這裡淤積成陸,形成了全世界最年輕的新生陸地,也是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同中國其它的大江、大河及珠三角、長三角相比,黃河三角洲開發較晚,人為活動較少,保存了相對原始的生態環境。受黃河及渤海雙重作用影響,在這裡形成了近海灘涂、河流、蘆葦沼澤等自然生境及池塘、鹽池、農田、草地、灌叢等人為生境。2013年黃河三角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8年東營市被評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

水是濕地的靈魂。然而在黃河三角洲這片濕地,水是稀缺資源。近年來,黃河來水減少,濕地淡水短缺,加上入海流路單一,土地鹽鹼化加速,重重困難都制約著黃河三角洲的生態修復。

記者了解到,為了改善黃河三角洲生態,黃河水利委員會自2008年開始,實施黃河下游生態調度,持續向河口三角洲生態補水,推進生態系統自然修復。今年,通過刁口河流路首次向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開閘引水,自6月26日起歷時20天,生態引水量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達到1.33億立方米,並且實現了首次人工控制漫灘補水。

“要用生態的方式修復生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副縣級干部耿沛華告訴記者:“今年把植物種植好,有了種子,明年再適當進行一次春季補水,這樣濕地就能恢復的比較好,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逐步穩定。”近20年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明水面積佔比由原來的15%增加到了現在的60%。

同時,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至今已建設鳥類棲息(繁殖)島40個,樹立東方白鸛繁殖招引巢40個。如今,保護區成為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珍稀鳥類的理想繁殖地,是全國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最多的年份,全球7000余隻、近一半黑嘴鷗在這裡繁殖。(實習生 王飛宇)

分享到: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