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二十世紀建筑遺產

金  磊

2020年09月24日15: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珍視二十世紀建筑遺產

20世紀建筑遺產,詮釋著百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也引領著未來之路,值得珍視

 

自2016年起,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攜手,推薦認定了共計4批396項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從時間上講,在1901—2000年這百年間誕生的建筑遺產還很年輕,似乎擁有著長久未來,但保護問題仍不容小視。科學保護這些年輕而重要的遺產,需要採取更為得力的措施。

與其他遺產最大的不同是,20世紀的建筑遺產生動地活躍在城市中。比如,第一批入選項目中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1954年竣工,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將中國“固有式建筑”設計手法發揮到了極致,是先進的鋼結構技術應用於大跨度空間結構的杰作,其穹頂的網架鋼結構堪稱當時亞洲第一跨度鋼結構,如今依然是重慶的標志性建筑,成為了廣受歡迎的旅游景點。再如,上海四行倉庫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目前已經成功改建為抗戰紀念館。

近百位建筑師與工程師參與了這396個卓越建筑的設計。比如沈理源,他對中國建筑思想、設計流派、建筑教育均有貢獻。第一至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如清華大學早期建筑、北京大學圖書館、天津解放北路近現代建筑群,都是他的作品。又比如呂彥直,1925年獲南京中山陵設計競賽首獎,1927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與紀念碑的競賽中再度奪魁,成為用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將中國民族形式與西洋建筑風格相結合的第一人。童寯、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這樣的名字還有很多。他們了解、熟悉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又面向世界,有著廣闊的視野與寬博的知識。他們用建筑彰顯城市魅力、造就時代經典,書寫了中國建筑師百年的集體史和創新史。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遺產項目,已有近百項是20世紀建筑遺產,幾乎佔到世界文化遺產總數的1/8。比如,2007年6月,悉尼歌劇院“申遺”成功。在2016年第四十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勒·柯布西耶跨越7個國家的17項作品,申遺成功。這不僅是對建筑師的褒獎,也是對20世紀建筑遺產價值的認可。

人們越發意識到,這些建筑遺產在城市的微更新中更能凸顯時代文化,貼近社會生活的潮流,功能更容易延續並實現創造性轉化。許多20世紀建造的房屋、工廠、商鋪等,至今仍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它們內涵豐富且感染力強,其承載的歷史信息、人文價值,具有獨特的地位。

影響城市更新的要素有很多,一邊是遺產,一邊是創意。新舊共生,和而不同,才能共同提升城市的建筑魅力。

讓城市更新真正為有序發展服務,真正凸顯城市更新進程中的綜合價值與審美目標,20世紀建筑遺產的作用不可小視。無論從文化還是美育角度,這些建筑遺產都是舉足輕重的地標,會為城市文化傳承創新指明前行的方向。這正是迫切要為20世紀建筑遺產確立身份、實施有效保護的價值所在。

未來,我們應該對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予以合理設計,力求贏得發展新機遇。在文物保護法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等級的建筑遺產類型(古代、近現代及20世紀)等再細化認定范圍,與國際接軌,增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語境下的新理念。要逐步在新建與修復近現代建筑間建立平衡機制,依法遏制“拆舊建新”,從城市保護與創新發展上樹立文化的資源觀念,讓每位城市居民都有“閱讀”不同年輪城市建筑的機會。

同時,提升公眾保護意識十分迫切。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先后公布了《重要近現代建筑及近現代建筑風貌區保護名錄》,能保盡保。但一些現象值得警惕,比如有些地方對20世紀的重要建筑遺產還不夠重視,甚至推倒重來,頻繁拆舊建新。這樣並不能帶給城市發展活力,隻能讓一個完整的城市記憶變得支離破碎。

20世紀建筑遺產承載著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記憶,詮釋著百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也引領著未來之路,值得珍視。

(作者為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4日 20 版)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