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四個月。在垃圾分類方面,北京市很多社區因地制宜,採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有的小區甚至形成“自產自銷”的廚余垃圾良性循環之路。
昨日記者獲悉,在東二環,緊鄰著北京著名餐飲企業聚集地簋街的一個小區內,居民隻要將廚余垃圾扔進一台機器,第二天便能收獲種植瓜果蔬菜、鮮花綠植所需的肥料,而這項“福利”已持續了8年。
嚴格分類
廚余垃圾二次分揀“破袋”去雜質
9月3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召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4個月新聞發布會,扔廚余垃圾的時候是“破袋”還是“帶袋”的問題受到市民關注。
數據顯示,8月份,北京市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3268噸,環比7月增長1399噸﹔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達到15.41%,再創新高。其他垃圾日均清運量下降至1.79萬噸,同比日均量下降34.14%。
據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剛介紹,條例並沒有對居民在投放廚余垃圾的時候必須破袋這一項做硬性規定。但是從末端處理能力和實踐來看,現階段,廚余垃圾要求投放時沒有混雜玻璃陶瓷、橡膠塑料等雜物,而塑料袋本身就是一種雜質。
為了提高居民破袋投放廚余垃圾的積極性,很多小區想出了自己的“妙招”。比如,有的小區設置了破袋“神器”,有的小區提供了洗手處、放置免洗洗手液等,都是為了減少破袋的障礙。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街道轄區的民安小區,8年前就已通過二次分揀的方式“破袋”去除廚余垃圾的雜質,並已經探索出了一條“自產自銷”廚余垃圾的循環之路。
據該社區黨委書記郝宏芳介紹,民安小區是北京城區內典型的老小區,小區人員構成復雜,老年人口居多,在實際執行垃圾分類時,處理、分類廚余垃圾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
2012年,北京東城區首座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社區工作站“綠廚小屋”落戶該小區,居民可將自家專門分揀出來的廚余垃圾送到這裡,利用廚余垃圾處理系統的高速發酵轉化成有機肥,實現樓宇居民戶、重點餐館廚余垃圾集中就地資源化處理,解決了民安社區廚余垃圾運輸難、處理難問題,還減少了垃圾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
變廢為寶
廚余垃圾24小時“變身”有機肥
民安小區“綠廚小屋”的管理者馮淑文今年65歲,自退休以來就一直在小屋做志願者。8年前,她在時任社區黨委書記的邀請下開始了“綠廚小屋”的管理工作,每天上午9時許,她便會來到這裡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北青報記者看到,在“綠廚小屋”門口,除了各色分類垃圾桶,還有兩個專門用來投放廚余垃圾的綠色桶。“牛奶盒、煙頭等不屬於廚余垃圾的都要挑揀出來,玉米皮和瓤都屬於其他垃圾,要扔進灰色桶內。”馮淑文介紹,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提醒等工作,大部分居民已習慣把提前分好的廚余垃圾放在綠桶區域,但是偶爾也會有分類不准確的情況出現。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被設備佔去了大部分地方,機器最外側有9個按鈕,能夠操縱機器的開關、進料門、提升機以及出料口等。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一袋廚余垃圾中,除了散發著酸腐氣味的剩菜渣、白菜幫等,還有一些帶著真空包裝的咸鴨蛋混雜其中。對此,馮淑文表示,塑料真空包裝和裝垃圾的塑料袋都屬於其他垃圾,需要手動分離做好二次分揀后,才能放入高速發酵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機。說完,馮淑文馬上戴上手套用工具一一把包裝袋剪開,“塑料袋進灰桶,鴨蛋進綠桶。”
二次分揀、收集、啟動設備、傾倒垃圾……整個過程,馮淑文的動作都極為熟練。按照標准進行分類的工作大概需要兩三個小時完成,緊接著便是將綠桶內符合標准的垃圾投放到“綠廚小屋”的設備中,攪拌軸運轉並翻攪著垃圾,經過24小時的高溫發酵后,廚余垃圾便轉化成了有機肥。
良性循環
居民吃上自家垃圾“養”出的果蔬
8年來,小區內越來越多的居民養成了廚余垃圾單獨投放的習慣,還吃上了用自家垃圾肥料種出的蔬菜和水果,其中張師傅和80歲的周凱新老人成了小區裡的用肥大戶。
在張師傅家樓下的空地上有一處七八平方米的蔬果棚,裡面種滿了西紅柿、豆角、辣椒、絲瓜、葡萄等各種作物。有媒體來拍攝或者其他社區來“取經”時,這裡都是必拍的一處。
小區的另一處還有周凱新開辟的小果園,其中一棵石榴樹上已結了幾十顆石榴。 從2003年搬到民安小區時他就開始了“種樹”事業,截至目前已陸陸續續種樹28棵,包括石榴樹、棗樹、柿子樹、香椿樹、核桃樹、櫻桃樹等。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周凱新家延伸出來的一個陽台上,擺滿了綠植,紅色月季花開得正艷。“平時養護這些果樹和花就是澆澆水,再施點肥,綠廚小屋送來的肥料挺好用,其中的氮磷鉀含量比較全面。”據粗略統計,他一年需要四五百斤的肥料,而此前都是自己花錢去專門購置。
“我在小區種一些樹,為小區也是為自己,這也是美化家園的好事,廚余垃圾生成肥料再利用相當於形成了綠色循環,廢物得到了利用,還保護了環境。”周凱新說,每當果子成熟的時候,他都會無償地分贈給小區的居民。
對話
我始終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
北青報:您做這項工作有什麼心得嗎?
馮淑文:工作日的早晨是住戶扔垃圾的高峰時段,因為很多人都會選擇出門上班或者去早市買菜時順便將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內,經過周末兩天的積攢,周一和周二的垃圾量是最多的。尤其是夏天的時候,一通忙活完,不僅衣服上有味道,還會濕半截。
北青報:這麼辛苦您還願意做這項工作?
馮淑文:是的,出肥的時候很有成就感,因為既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又能讓居民得到實惠。一台機器的年處理能力約為36噸,一天可以處理100公斤的廚余垃圾,這些廚余垃圾可產生10公斤有機肥,轉化率能達到10%。有機肥料為深褐色粉末,摸起來像面粉一樣細,有需要的居民可將肥料帶走,種花草、蔬菜及水果等。
北青報:聽說您這設備已經用了8年,但看起來還挺新的,平時怎麼保養的?
馮淑文:每天我都把設備和屋內屋外仔細擦拭、打掃一遍,並做好除味工作。另外我每天都在操作設備,一有什麼不對勁,就能立刻分辨出來,然后馬上聯系廠家上門維修,因設備維護得好,也得到了廠家的免費支持。
北青報:肯定有人問過您這個問題:“又臟又累還沒有報酬,您圖啥?”
馮淑文:確實有好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但當一袋袋有機肥被產出來,你們都想象不到我多有成就感。又想到可以節約垃圾填埋用地,我就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始終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而且這些肥料除了供給本小區居民使用外,還提供給外部有需要的公司使用。(宋霞)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