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國家級海洋牧場44處,佔全國40%

山東耕耘蔚藍,向大海要“良田”

◆為海洋牧場插上科技翅膀,建“政產學研用”平台 ◆把著力點放到涵養生態提升質量上

2020年08月13日08:28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耕耘蔚藍,向大海要“良田”

蔚藍大海,蘊藏無限可能。山東是海洋大省,毗鄰海域面積約15.95萬平方公裡,漁業資源豐富。近年來,為加快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山東把推進海洋牧場建設作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的有力抓手,目前全省國家級海洋牧場達到44處,佔全國40%,譜寫了一曲耕耘蔚藍的海上牧歌。

海洋牧場建設領跑全國的顯著成就何以取得?下一步該如何深入推進?8月12日,全省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榮成召開,與會人員在現場觀摩中學經驗、座談交流中促提升。

生態優先,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榮成市愛蓮灣北部海域,成山鴻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就位於這裡。“我們年產海帶12萬噸、扇貝2000噸、鮑魚1800噸,2019年實現收入2億元。”榮成成山鴻源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樹周坦言,企業之所以能取得可觀的效益,與對海洋生態的修復和保護密不可分。

七年前,成山鴻源還是一家以海上養殖為主的傳統漁業公司,因長期粗放式、掠奪性發展,不僅對周邊海域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且各類海產品品質不斷降低、產量減少。“必須先修復生態,再發展養殖!”王樹周帶領企業自2013年啟動了海洋牧場建設,投入3億多元實施了愛蓮灣生態修復工程,先后拆除造船廠、育苗場、海帶加工車間等廠房2.5萬平方米,整治修復岸線3公裡,投放生態礁體20萬空方,增殖放流苗種400余萬尾,移植藻類1億余株,海水水質全部達到國家2類以上標准。

“海洋牧場必須要本著與自然共建的原則,首先把海洋牧場生態系統建好,然后將‘牧場’融入‘海洋’之中,因海制宜,形成有機整體,打造海上的‘綠水青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

建設海洋牧場,山東省不盲目追求產量規模的擴張,而是把著力點放到涵養生態、提升質量上。把綠色發展作為海洋牧場建設的首要任務,山東目前已累計投放人工魚礁1800多萬空方,人工魚礁區基礎生產力提升11.2%,生物量增長6.7倍,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有效遏制海底“荒漠化”問題。另外,山東省還選劃了232處省級海洋增殖站,累計增殖放流魚蝦貝藻各類苗種800多億單位,增加了海洋生物資源量。

生態修復做“加法”的同時,山東不斷推動傳統養殖做“減法”。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副處長何煒說,要改單一品種單層養殖為多品種間作、輪作、立體養殖,改高密度養殖為合理疏養。“威海大力推廣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利用海帶、海參、鮑魚、海水魚等養殖品種之間的互補優勢,開展水面、水體、水底立體養殖,在保持優良水質的同時,畝產量達到以前的3倍。”威海市副市長高書良介紹,這一模式吸引了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前來學習考察。

合力攻關,搭建“政產學研用”平台

今年6月,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全國首個示范應用5G技術的海洋牧場平台“長漁一號”,在煙台交付使用。5G助力,海洋牧場管理人員隻需要通過監控指揮大屏或者直接使用手機就可以觀察水產品生長情況,遠程管理各海洋牧場餌料投喂。

不僅是中集來福士,在山東,眾多龍頭企業在海洋牧場建設中崛起,帶動了全省海洋牧場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海洋牧場水下建設、水上參觀、陸上收獲,涉及環節多,技術要求高,建設難度大,這就需要科研教學機構、重點企業等合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科技創新支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關長濤說。

為海洋牧場插上科技的翅膀,山東成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搭建海洋牧場“政產學研用”平台。目前,全省參與海洋牧場建設的規模以上企業達130余家、省級以上科研院所10余家。

“我們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黃海冷水團深遠海綠色養殖項目,三文魚養殖技術路線試驗成功,通過課題驗收。”日照市副市長徐淑利介紹,日照省級以上海洋牧場已建設海底觀測網和陸基“4個1”(監控室、展示廳、科普館、研究院)工程7處,在建3處。

聚焦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研發,青島將充分利用海洋科研優勢,重點建設多功能海上綜合平台、養殖+休閑抗風浪網箱、養殖工船、生態型魚礁、游艇等裝備,提升牧場裝備化水平。同時,重點推進“國信1號”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建設,發展深遠海優質海水魚養殖新模式。

煙台市副市長李波介紹,該市將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清潔能源、5G通信、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控制,有效降低養殖風險。

延鏈強鏈,“一條魚”增值50倍

一條剛從海水裡撈出來的魚,扁而長,與一般海魚沒啥兩樣,但養殖工人用手一碰,這條魚立即像充了氣一樣變成球形,圓頭圓腦的樣子甚是呆萌可愛。這就是河豚,學名紅鰭東方鲀。在榮成市桑溝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海上觀光平台,這條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很多人慕名而來,拍個照上傳朋友圈,獲得“點贊”無數。

在沒有海洋牧場之前,河豚僅僅是一條魚,而現在,由它而引發的吃住游樂購,成為拉動一方經濟的引擎。近幾年,山東省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品魚、識魚、加工魚、售賣魚“一條龍”,特別是休閑海釣產業拉動的綜合經濟收入是魚品自身價值的50多倍。目前,全省省級休閑海釣基地、休閑海釣場,年接待游客168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42億元。

聚焦全產業鏈打造,山東省各地不斷拓展海洋牧場增值空間。在濱州,正海集團充分利用海洋牧場豐富的海洋藻類資源,聯合科研院所開發完成2100T/a裂殖壺藻高效培養與DHA油脂提取精制項目,已獲得國家專利。

“我們積極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堤壩礁海洋牧場建設新模式:利用海上風電機組底座‘魚礁化’建設投礁型海洋牧場,利用60公裡濰坊港、龍威漁港等堤壩礁資源探索打造堤壩礁海洋牧場。”濰坊市副市長馬清民表示,下一步將探索海上風電機組外擴50米內建設增養殖及海藻場修復於一體的田園型、投礁型海洋牧場,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海域資源集約生態化開發之路。

做強海洋牧場主體的同時,東營注重其示范帶動作用。河口厚德漁民專業合作社與通和海洋牧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150余名漁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參與海洋牧場貝類捕撈生產和海域管護,人均年收入達到4萬元。“我們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民’的發展模式,讓漁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實現‘大漁帶小漁’。”東營市副市長韓利學介紹。(毛鑫鑫 陳曉婉 彭 輝)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