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的觀眾多了 作品的格調高了

2020年08月12日09: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追劇的觀眾多了 作品的格調高了

  【文藝觀潮】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的人們日常文化消費結構與往年呈現巨大差異。較長時間的居家抗疫,家庭大屏在其中發揮了撫慰大眾焦慮情緒的重要社會作用,不僅有豐富的電視內容供給,漸臻成熟的網絡視聽也為之賦予了更充分的想象空間。

  一段時間的宅家生活,使“追劇”成為多數人的主流文娛選擇。今年的中國劇集市場逆勢成長,無論在影響力和口碑層面都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尤其在網劇領域,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的網劇有效播放量達896億,同比去年提升近兩成。這一方面固然源於特定背景下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市場厚積薄發的直觀結果。從“野蠻生長”到“良性循環”,劇集工業化已步入新階段,無論在理念與實踐、結構與體系、過程與結果等方面都收獲了頗為可觀的成效。

  關注小人物命運,強化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為匹配疫情期間的內容消費需求,今年上半年各大平台推出的網劇總量較之去年同期增長兩倍以上,創近年來上線規模之最。其中,既有如約而至的新劇,也有及時調整編播策略后實現應急供給的儲備劇,臻於成熟的內容生產體系支持了網劇市場的繁榮,更有《我是余歡水》《龍嶺迷窟》《隱秘的角落》等現象級網劇持續引發關注,有“量”也有“質”的精品化策略獲得觀眾認可。

  從題材內容看,現實主義唱主角,回應時代脈搏有力度、有熱度。《我是余歡水》關注小人物的遭際與境遇,荒誕的筆觸強化對現實生存與生活的反思,“人人皆笑余歡水,人人皆是余歡水”意味深長,令人唏噓﹔熱播劇《隱秘的角落》既是懸疑劇也是家庭劇,在戲劇張力之下是對人性善惡與青少年教育議題的觸及﹔而聚焦諸種女性議題的《不完美的她》,雖面臨結構鬆散、本土化成色不足等爭議,但總體為觀眾描摹出了一副鮮活、真實的當代女性生存圖鑒﹔“小而美”的青春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成為口碑劇黑馬,溫暖又明亮的成長敘事給予年輕觀眾關於青春的真實共情。

  從制作水平看,“速食化”創作降溫,市場尊重品質劇作、回歸演技本位,節奏緊湊、耐人尋味的匠心之作受到觀眾喜愛。在改編劇備受爭議的背景下,《龍嶺迷窟》收獲意外之喜。該劇在保証原著還原度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融入民間傳奇等傳統文化要素,凝練的篇幅營造出異質的審美想象空間﹔同類型作品《重啟之極海聽雷》亦可見改編層面的用心,加之風格化的樣式、有情節密度的敘事成就另一例口碑之作。此外,《傳聞中的陳芊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等作品大膽起用貼合角色形象的新人演員,打破“流量至上”的選角思路,形成亮色表現。

  從社會反響看,包括上述作品在內的精品劇集,或促成社會話題,或塑就口碑熱度,於不同層面引發大眾關注和討論。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近年同期市場表現,今年上半年涌現的現象級網劇數量劇增,作為“社交貨幣”的網劇正表現出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在精品化策略的影響下,網劇與電視劇“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今天的網絡視聽業已然構成人們觀劇、追劇的重要陣地。

  優質內容與觀眾有機互動,為劇集市場發展造血

  網絡視聽的圈層化效應,勢必為之迎來有別於電視業發展的不同路徑軌跡。面向垂直、細分受眾人群的內容業態迭代,亦為提振網劇工業化水平創造出更充分的可能性。強調多元的類型化發展,一並催生出行業結構化的轉型升級。

  復盤近一階段的網劇市場表現,一大亮色在於其類型化成色實現了較為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無論是《十日游戲》《隱秘的角落》《唐人街探案》《嘆息橋》等懸疑劇嘗試觸摸更堅實的現實主義內核,或是《重生》《怪你過分美麗》《穿越火線》等行業劇洞察現實、延伸視野,還是《鬢邊不是海棠紅》《龍嶺迷窟》等嫁接不同題材要素的年代劇,以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騰空之約》等創新內容表達的青春劇,與去年《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慶余年》等為觀眾留下深刻記憶的古裝劇一起,共同構筑起豐富多樣的網劇內容版圖,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劇、追劇需求。

  基於快速生產的“求穩”“跟風”等非理性抉擇,致使此前的劇集市場長期存在內容同質化現象:受到市場檢驗的題材品類被盲目批量復刻,而大有創新空間的其他品類卻乏人問津,這種狀況在高度市場化的網劇領域尤為顯著。粗放型的創作邏輯,難以為其工業化水准的確立尋求穩定、成熟的根基﹔而今天的網劇市場則在很大程度上對此實現反撥,於調適迭代中迎來全新景觀——類型劇大有“平分秋色”之勢,同時基於各自類型邏輯和立意旨歸的優質作品也實現了不同維度的創作創新。

  類型化的新發展,為網劇邁向內容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提供了重要線索。隨著《十日游戲》《隱秘的角落》等懸疑劇的熱播,憑借強類型標簽打造的“迷霧劇場”獲得大眾認可,各大視頻網站紛紛試水加入“劇場化”運營。從長遠的走向來看,網劇的“廠牌化”模式或成一種有益的戰略路徑:一方面能以固定化的場景集納同品類劇集,在對差異的深耕中尋求風格化創新,最大化類型劇的傳播效能﹔另一方面,類型劇品牌效應的集聚,能夠激活市場的更多活力,這也為行業傳遞出積極信號:觀眾的消費偏好固然可以“養成”成熟的類型劇,但在市場積極探索之下的類型劇自主創新同樣能夠不斷“養成”觀眾的審美情趣,優質內容與觀眾的有機互動,為網劇市場發展實現造血。

  精品短劇成主流,“注水劇”現象得到有效紓解

  在網劇發展的草創期,因規范性和科學性的缺乏暴露出行業種種問題,確立和提振劇集工業水平成為業內外共同關注的議題。今年以來,備受大眾喜愛的網劇作品頻頻涌現,一些新特征的凸顯標志著網劇市場步入良性運轉的常態化發展新階段。

  較為鮮明的一大變化在於精品短劇成主流,“注水劇”現象得到有效紓解。今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反對內容“注水”、規范集數長度,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上半年以來,如《我是余歡水》《隱秘的角落》《唐人街探案》《龍嶺迷窟》等十余集體量的短劇,不僅有優質的劇作和制作加持,整體呈現節奏緊湊、戲劇濃度高、敘事密度強等特點,受到絕大多數觀眾的肯定。“短小”且“精悍”的精品化劇集,對過去存在的劇集“注水”狀況形成反思,助推行業迎來健康的創作生態。

  另一方面,網劇運營模式的創新探索也為行業續航注入新鮮活力。今年上半年,《人間煙火花小廚》首次實現網劇分賬金額突破億元的亮眼成績,令人們關注到分賬劇的充分潛力。對於擁有更多元、開放商業模式的在線視頻業而言,進一步細化后的分賬劇體系能夠反哺內容品質的提升。而“超前點播”這一此前受到爭議的會員付費觀看模式,經過試水期后也在今年逐漸步入有序的運行軌道。《隱秘的角落》《傳聞中的陳芊芊》等作品,通過這一模式的探索滿足了受眾更多元的觀看需求。上述新機制的常態化布局,不僅能夠推動更多新品類的優質網劇涌現以贏得用戶市場,也有益於內容版權保護、精品短劇打造等其他方面的進步。

  著眼於網劇工業水平整體性的提升,今年以來的網劇市場已然表現出較為喜人的發展勢頭。類型化、短劇化、劇場化的創作開發策略,使得精品劇集的落地得到更科學、有力的保障,現象級網劇的推出不再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變量,而是著眼於生產傳播各環節共同保駕護航而來的結果﹔分賬劇、超前點播等創新運營模式的探索,展現出更充分的市場活力及其想象空間。當然,未來還有待於進一步優化升級,以更友好的用戶體驗和更規范的要素配置被主流市場接納認可。

  依托於優質內容和傳播策略的協同創新,如今的網劇生態正在有結構、成體系的探索中穩健前行。網上網下堅持統籌管理、統一標准已取得階段性的喜人成果,並將在進一步的實踐中形成更有益的探索。伴隨對自身行業標准的不斷重塑,對觀眾審美期待的不斷滿足,網劇市場也勢必在可期的未來中迎來煥新的面貌和氣象。(何天平)

(責編:宋翠、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