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夜經濟增添文化亮色

崔  璨

2020年07月31日09: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為夜經濟增添文化亮色

  努力實現夜經濟與城市治理的協調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夜經濟環境,關系著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關系著全面小康的質量成色

  “亂蝶飛蜂,勾點妙文章﹔惠風和暢,步步生新想……”夜燈初亮,婉轉纏綿的昆曲《浮生六記》在中國昆曲博物館唱響。台上的演員腔調細潤,裝扮明麗,舉手拂袖間唱盡沈復與芸娘的伉儷情深﹔台下的觀眾邊聽戲文,邊品楊梅,享受著夏日夜晚的愜意與自在。

  今年,江蘇省蘇州市重點打造夜經濟品牌“姑蘇八點半”,以蘇州傳統文化為主題,推出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精品演出、夜游線路和消費活動。在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平江路上漫步,可以觀“水陸並行、河街相鄰”,賞“粉牆黛瓦、櫓聲船影”。夜晚的蘇州博物館不再冷冷清清,夜間開放滿足了上班族的觀展需求。金雞湖畔,優美的舞蹈、婉轉的歌曲,在高樓大廈燈光秀的襯托下充滿別樣風情。

  不獨是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河坊街夜市、河南開封鼓樓廣場、陝西西安風味小吃街都已是備受游客推崇的夜市品牌。街頭巷口吃個串兒,購物商場“買買買”,文化場館游一游,夜經濟既舒暢了公眾的身心,也讓經濟熱度、消費暖流持續高漲。商務部關於城市居民消費習慣的調查報告顯示,有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佔比超過全天的50%。夜經濟已然成為帶動消費提升、增添經濟活力的有效抓手。

  夜經濟的發展,不隻著眼於物質消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愉悅身心、興趣學習、健身運動等精神文化消費。城市積極推廣夜經濟,不應只是簡單的“吃喝買”,不妨把讀書學習、藝術欣賞、體育健身等多元形態納入進來。提高夜經濟的參與性、體驗性和學習性,創新文化消費模式,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物質上的小康需求,更可以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上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發展夜經濟,“文化特色”是一個重要關鍵詞。南京將夫子廟、老門東等夜經濟聚集區融入秦淮文化,擦亮金陵“夜名片”﹔成都借川劇、蜀錦、蜀繡等元素,展現千年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上海開放深夜書桌、夜游書集、深夜讀書會,為夜生活的文化消費增添更多樂趣……立足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有傳承、有文化、有內涵的夜經濟,不僅能夠挖掘和彰顯深厚的城市底蘊,也可以吸引市民和游客,提升城市整體的凝聚力和口碑度。

  夜經濟能否繁榮向好,考驗著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小到公交班次、停車容量,大到區域規劃、治安狀況,都會影響夜經濟的品質與發展。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如何既“放活”又“管好”,既有“尺度”又有“溫度”,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去年,上海為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了“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為夜經濟管理亮出新招。類似的創新舉措,許多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努力實現夜經濟與城市治理的協調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夜經濟環境,關系著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關系著全面小康的質量成色。

  夜經濟帶來的是幸福生活的煙火氣,呈現的是城市文化的獨特底蘊。夜經濟繁榮起來,必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作者為本報新聞協調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30日 05 版)

(責編:宋翠、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