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人民要論)

李義平

2020年06月24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人民要論)

核心閱讀

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攻堅克難,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和外部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大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內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今年4月17日、5月15日召開的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均強調“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這既凸顯了擴大內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也為做好當前形勢下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闡釋了擴大內需戰略的內涵。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刻認識擴大內需戰略的基本內涵,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積極擴大國內需求,有效對沖疫情沖擊,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國經濟發展模式不是任意選擇的,而是由資源稟賦決定的。大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條件建立起相對健全的產業鏈,因而大國經濟往往具有內部可循環的特點,傾向於把內需拉動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點。當然,選擇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點,與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貿易並不矛盾。相反,由於具有較大市場規模,大國更有優勢在更高層次上開展對外貿易和國際合作。今天的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完全有條件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方式,體現生產目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就要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隻有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才能有效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共同富裕。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動態的、發展的、上升的。正是這種不斷增長的需要和滿足這種需要的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在當前形勢下,著力擴大內需是對沖世界經濟下行壓力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經濟運行面臨巨大挑戰。從國際看,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形成較大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規則面臨挑戰,地緣政治風險仍然較高,我國發展的外部風險加大。從國內看,境外疫情輸入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供應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隻有著力擴大內需,才能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才能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可見,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攻堅克難,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和外部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

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生產出來的產品隻有進入最后消費環節,整個生產過程才算完成,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因此,消費在社會再生產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升級方興未艾,消費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暢通國內經濟循環,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推動社會再生產循環往復順利進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夯實消費基礎。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隻有穩住就業,居民才能獲得穩定收入,才有能力進行消費,擴大內需才有堅實基礎。疫情防控中,國有企事業單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穩就業保民生,要重點幫助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化解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緩解疫情對它們的沖擊,充分發揮它們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作用。為此,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穩就業保民生,還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做好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

培養新消費模式,促進消費升級。雖然傳統消費受疫情沖擊較大,但疫情防控也催生了很多新型消費,成為對沖疫情沖擊的重要力量。加速5G網絡建設和場景應用,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布局,促進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新型消費發展,擴大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等方面消費,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培育壯大起來,加快釋放新型消費潛力。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的每一次提升,都會轉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們正在進入智能化、數字化時代,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也變得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利用好消費升級機會,堅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能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消除人們消費的后顧之憂。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不是萬能的。特別是那些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領域,例如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等並不適合完全推向市場,更適合政府主導。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有利於消除人們消費的后顧之憂,積極擴大消費。

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

我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投資相比消費和外貿,乘數效應大,受疫情影響小,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擴大有效投資,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是積極擴大內需、有效應對疫情沖擊、緩解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夯實未來經濟發展基礎的重要手段。

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推進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促進我國制造業從邊緣產品、零部件制造向核心產品、整機制造轉型,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順應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趨勢,加大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資,補上環境衛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領域短板弱項,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長期看,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是供給結構不合理、供給質量不高等結構性問題。短期看,疫情沖擊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既加大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又使得經濟發展中本已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凸顯。因此,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協調好投資政策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一是推進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二是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加大傳統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力度,如橋梁、鐵路、公路、機場、棚戶區的升級改造,水電氣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以及農田水利設施的升級改造等。三是形成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環境和制度安排,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創新創造活力,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升級、發展動力轉換。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擴大內需,需要充分調動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投資積極性。一方面,鼓勵國有經濟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前瞻性地加大研發和投資力度,在實現產業鏈更有韌性、更加穩健、更加高端方面先行一步,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深化市場准入、信貸、減稅降費、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間投資熱情,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同時,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前瞻性投資的乘數效應,有效帶動民間投資。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4日 09 版)

(責編:宋翠、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