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全國唯一的農業綜試區,要為中國農業帶來什麼?

2020年06月18日08:49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理上網來︱全國唯一的農業綜試區,要為中國農業帶來什麼?

近年來,為推動不同領域的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國家設立了很多綜合試驗區,如8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10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

但在農業領域,自2018年國務院批復《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濰坊農綜區至今仍是全國唯一“以農業為特色”的對外開放綜合試驗區。

國家唯一的農業綜試區,應如何扛起農業方面的先行先試重任,為破解中國農業面臨的發展瓶頸與障礙,披荊斬棘、闖出一條新路來?

為什麼是濰坊

先看一組數字。

濰坊用全國1.7‰的土地、1‰的淡水,貢獻了全國7.2‰的糧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農產品出口額,蔬菜、禽肉出口總量佔全國 1/8。

同時,濰坊歷來是中國農業改革的“急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自諸城、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因此,國家在濰坊設立農業綜試區,就是考慮到濰坊農業在全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綜試區的主題是“農業開放發展”,有何深意?

在我國開放進程中,農業多年來都是受保護的重要領域,農業開放整體落后於全國對外開放進程,這對維持農業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負面影響則是農業國際競爭力不足。

根據日本、韓國等的發展經驗,從中上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過程,是一個國家集聚公共資源支持農業現代化的最快時期,也是農業國際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時期。

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處於中上等收入階段,距離高收入階段僅有20%空間,正處於當年日韓加快農業國際化、走向現代農業的階段。

我們應抓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深化農業開放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配置,更好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破解資金、人才、技術等瓶頸,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倒逼農業向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發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問題是,更高水平的農業開放,會否帶來農業安全問題?

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發展來看,近20年並未出現人們曾普遍擔心的中國農業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相反,我國農業持續保持穩定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農業在市場准入、國內支持和出口競爭,三個主要農產品貿易領域的開放已經比較充分,但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看,我國在涉農制造、金融服務、研發合作、檢測認証等環節,開放程度明顯不足,這也是我國農業開放應重點探索的領域。

從量到質

歷史地看,濰坊三個模式的特點是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破解了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此后農業產業化模式推廣到全國,從整個國家層面解決了農業生產的“量”問題,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

而新時代的農業綜試區,就是要圍繞“質”的問題,針對當前比較突出的農產品質量標准不高、食品安全等問題,以開放倒逼農業向品質化升級

如,在蔬菜品質方面,濰坊於2018年7月成立了全國蔬菜質量標准中心,匯集方智遠、李天來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7名專家,打造蔬菜質量安全評估和預警等四個中心,集成2299條蔬菜產業鏈相關標准,啟動112項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研制,目前正在開展設施蔬菜國際標准化、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執行標准等系列研究。

再如,在農產品檢驗檢測方面,面對日本、歐盟等對農產品品質要求日益嚴格且技術標准不斷提高的形勢,濰坊農綜區成立了專業的農產品檢驗檢測公司,探索農產品檢測國際互認機制。2019年,農綜區農產品檢驗檢測公司與日方相關檢測公司在日本東京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開展中日檢測科研技術合作。目前,經檢測出口的生姜和姜泥、蒜泥等產品,在日本市場份額分別達到60%和45%以上。

農業科技“卡脖子”問題

當前,我國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等方面存在“卡脖子”問題,農業領域也不例外。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到60%,這與荷蘭、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農綜區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破解農業科技“卡脖子”問題,以開放引領科技創新,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現代種業為例。種業創新是農業科技的制高點,農綜區充分發揮“小麥、玉米的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放寬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66%”政策優勢,先行先試,投資建設了5470畝的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已引進荷蘭維斯特蘭種子公司、以色列奈特種子公司等11家國際大型種業集團落戶。

同時,建立22家農業“院士”工作站,建設良種良法、收獲機械、設施蔬菜、低溫肉制品等30個省級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產蔬菜品種佔有率達80%以上,全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

為破解農業科技人才瓶頸,農綜區引建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按照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標准,建成20多個世界前沿實驗室。同時,著力打造國際院士谷,先后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等30余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集聚農業科技成果2300多項。

破解土地“碎片化”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農業在總體上都無法實現戶均百畝或千畝以上的大規模經營。戶均幾十畝耕地的小農戶經營,仍將是我國未來農業經營的常態。

這是我國特定的人口、資源稟賦等基本國情決定的。

農綜區必須在這一背景下,探索如何破解土地碎片化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之間的矛盾,探索如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早在2013年,濰坊在山東省率先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証工作。 2017年,諸城市、高密市被列入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2020年又入選第二批改革經驗交流典型單位,在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方面成功探索出一批新路徑。

當前,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逐漸呈現出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兩大趨勢。以土地托管為代表的社會化服務,是現階段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有效方式。

從農綜區的實踐來看,每年每畝地能夠節約成本280元,且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外出打工,人均收入約4000元,實現了種田務工兩不誤。同時,村集體對托管的土地計提一定服務費,也拓寬了集體收入渠道。目前,農綜區全域土地托管服務面積達到40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34%。

“大進大出”

“三個模式”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內生性特點突出,主要依靠農業自身及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了產業的迭代更新,完成了現代化的起飛。

但在當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農業。

濰坊農業發展到現階段,已經完全具備走出去的時機和條件,特別是擁有31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在種業、蔬菜、農機裝備等領域優勢明顯。

在此基礎上,農綜區圍繞提升中國農業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正在推動涉農各要素以更高水平“大進大出”。

建立大宗產品貿易“流通大動脈”。目前,農綜區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00多家,1300多種農產品及加工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中凱智慧冷鏈物流園,開通“中國食品谷號”鐵路冷鏈物流班列、中俄農副產品冷鏈物流項目,逐步形成聯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鮮農產品集散大動脈。

針對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競爭力尚不夠強、產業鏈整合程度低等問題,農綜區秉承共享發展理念,相繼布局了俄羅斯遠東農業產業園、塞內加爾花生產業園、尼日利亞阿布賈農業高科技產業園、埃塞俄比亞農畜牧產業園等10余個境外產業園項目,在荷蘭、泰國建立蔬菜研發育種基地,並逐步探索以設備、技術輸出和直接投資等新模式,推動中國農業走出去,以進一步提升中國農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李 波 方典昌)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