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萬億俱樂部!濟南發布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020年05月28日08:33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挺進萬億俱樂部!濟南發布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濟南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指導下,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機遇期、黃金期,積極釋放行政區劃調整帶來的紅利,全力落實“1+474”工作體系,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良好,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領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態勢。

(一)國民經濟運行總體穩健。積極應對復雜嚴峻形勢,加強和改進經濟調控,扎實做好“六穩”工作,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1)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43.4億元,同比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6%,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年度投資計劃超額完成。制定促進夜間經濟、首店經濟等擴消費政策措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162.2億元,增長8.1%,獲評夜間經濟十佳城市和中國旅游影響力夜游城市。(2)財政收支運行良好。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4.2億元,增長7.2%,稅收比重80.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97.3億元,增長7%。(3)物價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3%,繼續處在溫和上漲區間。年末豬肉價格較全年高點下降20%,超預期上漲局面得到緩解。(4)就業形勢好於預期。新增城鎮就業19.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61.7%,城鎮登記失業率2.01%,低於控制目標1.49個百分點。(5)金融風險穩健可控。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8646.1億元,貸款余額18768.7億元,均居全省首位。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與年初基本持平,存續期企業債券運行健康。(6)發展預期穩定向好。簽約項目892個,總投資1.06萬億元,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要素看好濟南、集聚濟南。市場主體數量突破115萬戶,戶均注冊資本居全省首位。

(二)區域中心地位明顯提升。積極發揮比較優勢,扎實推進“四個中心”建設,區域影響力持續增強。(1)省會經濟龍頭加速揚起。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比重達到13.3%,創近年來最好水平。(2)金融改革創新步伐加快。新增持牌金融機構37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業11家、上市公司3家,直接融資規模突破2000億元。財務公司增加到11家,居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首位。(3)物流樞紐地位增強。董家鐵路貨運中心投入運營,國際陸港大廈開工建設。新增國家5A級物流企業3家,總數達到14家,居同類城市首位。新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0條,開行歐亞班列158列。(4)創新引領作用突出。齊魯科創大走廊啟動建設,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等10個重點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全部建成,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科技園建成啟用,“電磁驅動”大科學裝置成功落地,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實現星地對接。新增制定國際、國家標准189項,綜合科技創新指數繼續保持全省首位。

(三)新舊動能轉換成效突出。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質量優勢更加明顯。(1)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1.8%。數字經濟產業園獲評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全國首家人力資本產業園加快建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1.2%。糧食產量增長3.1%,蔬菜供應保持總體平穩,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70家。(2)十大產業快速壯大。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600億元,醫療康養、生物醫藥、汽車制造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營業收入過百億元工商企業達到27家。12家企業入選全省首批“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佔全省的1/5,市級認定的平台型企業達到15家。(3)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成長。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200家,預計“四新”經濟增加值比重達到28%左右,數字經濟比重達到39%,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9.25件。認定總部企業140家,上雲企業達到2.7萬家。入選全國首批5G商用城市,超級計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高端產業走在全國前列。

(四)全域統籌格局加快形成。用好行政區劃調整重大機遇,統籌全域生產力布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1)行政區劃調整順利完成。全市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形成階段性成果,支持萊蕪區、鋼城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實施,社保接續、醫療保障、義務教育等實現“等高對接”。濟萊高鐵開工建設,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落地萊蕪區。(2)規劃體系加緊完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規劃編制形成,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啟動。成功入圍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南部山區“多規合一”規劃發布實施。(3)重大載體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新開工重點項目22個,13條市政道路加快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完成主體建設,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實現招生。國際金融城入駐世界500強企業12家、國內500強企業21家,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企業達到330余家。(4)縣域發展力度加大。出台支持平陰縣、商河縣發展的政策措施,建設標准廠房1406.9萬平方米,國家級玫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挂牌成立。(5)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深入開展,105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基本建成,縣級以上文明村鎮達標率達到84%,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

(五)城鄉環境治理成果豐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環境整治提升,榮獲“國際花園城市”金獎。(1)承載能力穩步提升。濟南機場工作區、濟鄭高鐵、黃台聯絡線和小清河復航工程濟南段開工建設,青蘭高速、濱萊高速、濟青高速改擴建建成通車,“三橋一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改造提升中心城區主次干道40條,打通瓶頸路37條,新改建“四好農村路”2532公裡。新開公交路線43條,地鐵1號線、3號線投入運行。消除“供熱孤島”38個,集中供熱面積達到2.6億平方米。交通樞紐、重點景區、核心商圈等區域實現5G網絡覆蓋。(2)節能減排富有成效。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87%,節能降耗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搬遷騰退東部老工業區工業企業10家,完成企業無組織排放整治270家、燃氣鍋爐低氮改造941家。在全省率先完成消除劣五類水體任務,7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並實現水質類別提升。(3)環境整治力度加大。拆除違法建設3196.1萬平方米,建綠透綠97.4萬平方米,裸土覆綠218萬平方米。累計改造農廁66萬戶,1904個村庄實現街巷硬化,生活污水處理行政村比例達到40%。(4)城市管理更加精細。清理建筑垃圾4154萬立方米,整治“空中蜘蛛網”2.2萬公裡,以總分第一名成績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泉城路獲評全國“智慧商街”試點街區,“路口文明”濟南模式享譽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再上新水平。

(六)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政務服務效能和營商環境顯著提升。(1)依法行政扎實推進。完善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法律顧問參與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全面施行。(2)放管服改革更加深入。出台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實施辦法,“在泉城·全辦成”改革全面展開,政務服務大廳進廳事項“馬上辦”比例超過35%,不見面審批事項達到90%以上,“拿地即開工、建成即使用”模式持續優化,出口退稅實現即辦即退,公共資源交易工作榮獲多項國家大獎。新一輪機構改革全面完成。(3)國企國資改革全面加強。實施市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50個,市屬國企資產總額突破萬億元,市級投融資平台加快發展壯大。濟鋼集團實現“華麗轉身”,小鴨集團等傳統企業煥發新的活力。(4)財政金融改革力度加大。整合各級政府投資基金,累計設立基金60隻、總規模705.5億元。設立20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全國首創“數字金融一貸通模式”。(5)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出台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全國中小企業“信易貸”平台落地我市,商業信用環境指數位居全國252個城市第11位。

(七)擴大對外開放實現突破。密切關注國際經貿走勢,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1)“雙招雙引”成果豐碩。舉辦國際高端峰會54場,實際使用外資152.9億元,增長31.4%,26個世界500強項目、47個區域總部項目簽約落地,中意高端前沿產業園落成啟用。新增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7人,引進院士及諾獎團隊30余個、高層次外國專家團隊50余個。(2)外經外貿快速發展。進出口總值達到1103.3億元,增長17.9%,進出口過億元企業達到139家。中國—蘇丹農業合作開發區加快建設,維爾康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正式啟用。全省首家全球貿易港落地,與東亞博覽會實現永久會址融合。(3)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建立。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入駐企業4113家,濟南綜合保稅區遷建通過國家驗收,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並啟動建設。濟南簽証中心正式啟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事處東部區域協同中心簽約落地,領事機構實現零的突破。(4)區域交流協作全方位深化。對接京津冀取得初步成效,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前期工作正式啟動。援藏、援疆工作扎實推進,扶貧協作臨沂市、湖南湘西州、重慶武隆區等取得新進展。

(八)社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用於民生支出比重達到78%,20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高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國最安全城市前列。(1)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1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54元,分別增長7.3%和9.1%。財政投入扶貧資金17億元,脫貧攻堅成效更加鞏固。黃河灘區遷建完成總投資的45%,4161名群眾住上新居。(2)民生事業全面發展。發放電子健康卡620萬張,建成養老服務設施163處,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十五年上漲,失業保險待遇連續十三年提高。開工新建改擴建基礎教育設施140所,建成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0家、全民健身場地492處,72所中小學體育場館向市民開放,泉城(濟南)馬拉鬆賽事成功舉辦。開工棚改安置房4.9萬套,基本建成2萬套,改造老舊小區726萬平方米,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文化事業、民族宗教、群團建設、社會科學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3)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基層民主自治全面加強,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信訪維穩等工作扎實推進,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較好保障,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53.4%,死亡人數下降14.7%,各類風險隱患得到妥善化解。軍民融合工作機構組建成立,擁軍優屬、退役軍人安置等工作進展良好,軍地、軍民關系和諧交融。

一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形穩勢好,跨越發展勢頭強勁,同時受外部環境沖擊和自身結構性矛盾影響,計劃執行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指標增速低於計劃預期,城市首位度較低,輻射帶動力不強,國際化水平不高;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平衡,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比較薄弱;城市治理制度體系還不完善,規劃建設水平較低,管理精細化、智慧化程度不高,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還有短板;城市內涵品質挖掘不充分,泉水特色和歷史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發展環境還不夠優,重點改革任務仍然繁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群眾關心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欠賬依然較多。

二、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之年,也是濟南加速崛起、走在前列的關鍵之年。要深刻分析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對標新定位、落實新要求、拿出新舉措、作出新成績,推動省會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對標對表“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揚起龍頭”工作要求,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咬定“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不動搖,加快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趟出路子、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標。綜合分析發展基礎、發展環境和發展需要,確定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1)經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總量過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農業增加值增長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穩增長,進出口總值穩定增長。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0%左右。(2)結構效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左右。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增速不低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四新”經濟比重達到32%左右,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按新口徑達到2.35%。(3)城鄉建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城市承載功能穩步提升,城市品質進一步改善,培育形成一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4)生態環境。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PM2.5改善率等指標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任務目標。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泉涌的生態環境更加改善,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社會形成高度自覺。(5)民生保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左右,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需要說明的是,生態環境和就業目標、脫貧目標為約束性目標,是必須完成的目標,主要依靠各級政府正確履行職責、配置公共資源、運用行政力量來實現;其他目標為預期性目標,是政府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通過引導市場行為來實現。

三、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措施

對照《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年度工作任務,重點細化落實以下十二個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推動城市能級強勢躍升的主要措施。(1)增強規劃引領作用。深刻謀劃城市發展思路方向和目標定位,制定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動計劃。完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和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規劃,編制我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形成“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加強規劃統籌,提高公眾參與度,健全規劃實施機制。(2)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抓好沿黃國土綜合保護,規劃建設濟齊濕地和黃河一體化保護協作區。加強與沿黃城市協作,強化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推動組建京津冀魯產業聯盟,高水平打造“京滬會客廳”,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建設央企總部城、省企總部城,新認定總部企業20家以上。(3)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繼續推進“三橋一隧”建設,新啟動一批跨河通道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抓好優質項目建設儲備,規劃打造國家綠色建筑全產業鏈智能建造產業區。用足用好改革權、試驗權、先行權,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4)抓好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快162項創新舉措落地,推出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創新經驗。抓好國家新放開的限制類外資投資領域招商策劃,推進面向日韓合作園區建設,開展平行進口醫療器械試點。設立區域性綠色金融產權交易所,支持自貿試驗區內銀行機構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貸款業務,推進非標黃金產業中心建設。(5)推動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對接省直部門單位和有關市,制定2020年度一體化發展工作要點。建立市際聯席會議制度,實行聯合辦公,率先推進濟南與泰安、淄博同城化和濟南齊河全面融合。(6)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濟南—泰安—曲阜文化帶。申報“濟南泉·城文化景觀”世界遺產,辦好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二)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的主要措施。(1)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保持有效防控機制,強化口岸疫情防控、醫療機構管理和學校防控措施落實,完善社區、公共場所等防控措施,突出重點人群服務管理。健全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機制,修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應急物資保障。(2)抓好經濟運行應急保障。落實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減免緩相關稅費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常態化產銷銜接和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暢通問題訴求受理通道,完善“一表整合、一口調度、一台共享”的信息化調度分析平台,分級分類解決各方面困難問題,加快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切實穩定市場主體。(3)擴大有效投資。建立“四個一批”動態項目庫,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的保障機制,用足用好中央、省政策工具,探索推進容缺受理,加快項目落地進度。加大交通、水利以及教育、公共衛生服務等領域投資力度,制定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編制政府投資項目年度計劃和三年滾動計劃。抓好270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全年完成投資3047億元。(4)加快釋放消費潛力。引導商貿企業舉辦消費促進活動,引進100個國內外品牌首店、旗艦店和商業綜合體,布局500個新型零售連鎖網點,打造50個15分鐘社區便民商圈,創建泉城路國家級高品質步行街。培育智慧健康、綠色產品、信息消費等消費熱點,發展在線教育、數字科普等新業態新模式,擴大衛生用品、健身器材等消費供給,提升夜間經濟發展水平。抓好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建設,辦好糖酒會和國際泉水節。(5)強化金融保障作用。搞好銀企對接,用好保險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加大直接融資力度。積極引進金融機構,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和產業鏈金融,推廣“泉貿通”“一貸通”“信易貸”等融資服務平台。健全地方金融組織風險監管制度,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推進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主要措施。(1)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完善十大千億產業規劃和政策體系,制定完善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工作方案,抓好重汽智能網聯重卡、浪潮雲計算裝備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大延鏈、補鏈、強鏈力度,優化產業生態,壯大企業群體,“上規入庫”企業增加1000家以上。(2)培育高端前沿產業。大力發展量子科技、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裝備、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半導體材料、生物制藥、新能源汽車十大高端產業,著力培育區塊鏈、先進電磁驅動、空天裝備、增材制造、石墨烯材料、高性能集成電路、先進低溫制冷、基因檢測及治療、腦科學與類腦科學、氫能源及燃料電池十大前沿產業,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創新發展試驗區,規劃建設“中國算谷”“中國量子谷”“中國氫谷”。(3)實施工業強市戰略。落實促進工業投資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年度新出讓工業用地不低於總供地量的30%。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行動計劃,構建數字經濟產業生態體系,新認定數字化工廠30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20家以上,上雲企業超過3萬家。(4)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培育發展賽事經濟、會展經濟、演藝經濟,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制定促進人力資本產業發展的意見。加快發展肉食品、醫藥等冷鏈物流,促進物流業提檔升級,支持郵政快遞業發展。推動商貿、餐飲等產業轉型升級,開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完善教育培訓、文化體育、托育養老等社會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制定加快樓宇經濟發展的意見,打造高端服務業發展園區10個以上。(5)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打造工業互聯網、農業服務、現代物流、人力資本服務等平台,努力建設全國領先的平台經濟發展高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全力打造直播經濟總部基地。出台“標准化+”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標准體系。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措施。(1)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齊魯科創大走廊,規劃布局大科學裝置區、中央研發區、創新發展區和創新配套區,規劃建設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電磁驅動超高速科學研究與測試裝置、空天地一體綜合智聯交通系統等大科學裝置,申建“智能信息技術”“全生命周期空間組學與健康”省實驗室。(2)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強化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領作用,打造中科院計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軍民融合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及產業園、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山東創新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濟南基地,打造國家級“量子+”標准應用示范基地,建設通用超級計算平台。(3)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吸引設立研發或成果轉移轉化機構35家。推進校地合作,完善服務駐濟高校長效機制,支持駐濟高校建立健全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遴選10所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無償專業技能培訓。(4)增強創新主體活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年內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0家。以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濟南)平台為核心,推動科技資源與我市產業深度融合。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探索成立科技保險公司,高標准建設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重點城市。探索建立科技經費“包干制”、科研攻關“懸賞制”“揭榜制”模式。(5)打造人才特區。繪制十大千億產業人才開發路線圖,辦好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新增省級泰山系列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30人以上、“5150”人才等市級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100人以上,新落戶高校畢業生11萬人以上。健全綠色通道、窗口服務、專員服務、人才金卡“四位一體”服務體系,開展“人才政策落實年”活動。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措施。(1)穩步推進城鎮化。抓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研究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全面放開落戶限制,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產業技能人才等不同群體量身定制落戶方案。(2)統籌市域產業布局。明確區縣主導產業定位和前沿產業布局,集中打造國際金融城、數字經濟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區、濟南經濟開發區、萊蕪經濟開發區等21個重點產業集聚區。改造提升明府城、老商埠等片區,搬遷騰退東部老工業區工業企業5家,加快濟鋼老廠區綜合改造開發。完成開發區“管委會+”“市場化運營”等體制機制改革,穩妥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推行全員聘任制。繼續完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高標准規劃建設一批智慧、品牌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抓好標准廠房建設。(3)強化重大交通設施支撐。抓好濟萊高鐵、濟鄭高鐵、黃台聯絡線建設,開工濟濱高鐵、濟南至棗庄高鐵,推進德商高鐵前期工作。建成通車濟泰、大東環、濟樂南延等高速公路,開工繞城高速大西環,加快G105平陰繞城、S101濟齊大道等國省道建設改造。加快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開工商河通用機場。推進小清河復航,規劃建設濟南港。(4)加強區域交流協作。深化與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及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組織我市企業參加重要經貿活動。繼續做好援藏、援疆以及扶貧協作湖南省湘西州、重慶市武隆區等工作。

(六)提升省會功能品質的主要措施。(1)加強規劃管控。完成崔寨片區、新東站核心區、小清河兩岸等區域城市設計,出台建筑設計導則,完成城市色彩規劃修編,做好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村落保護。健全違法建設長效管控機制,鞏固提升拆違拆臨行動成果,無違建街鎮比例達到80%以上。(2)增強承載能力。完成順河快速路南延隧道建設,開工主城區至濟陽區、先行區的有軌電車項目,打通瓶頸路27條,建設綜合管廊16公裡,優化公共停車場建設布局。建成運行地鐵2號線,力爭二期6條線路全面開工,新開公交線路20條。實施余(廢)熱長距離供熱工程,加快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智慧城市建設,建成5G基站1萬個,加速培育5G創新發展新業態。實施小清河干流防洪綜合治理和繡江河等重要中小河流治理,推進白雲水庫、東湖水庫等重點水源建設。加強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3)推進“綠城、花城、泉城”三城共建。實施泉水景觀整體提升工程,打造世界級泉水體驗區。實施“千園之城”建設,開工建設公園131處,建設花卉景觀大道和花漾街區100條(處),完成人工造林16萬畝,建設綠道115公裡。(4)加強城市治理。加快城市數字化、網格化、智能化建設,打造城市管理綜合指揮中心,整合重構智慧泉城平台。組織開展城市廣告、標牌專項整治。加快物業管理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設,推動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完善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建設長效機制。

(七)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主要措施。(1)推進產業振興。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建成高標准農田29萬畝。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振興工程,新建一批精品園、示范區,打造50萬畝產業核心基地,建設提升田園綜合體14個,新認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0家。發揮好“菜籃子”工程產銷聯盟作用,抓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2)推進人才振興。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村優秀人才回引計劃。繼續推行鄉村教師、醫護和農技人員直聘政策,積極引進農業創新人才,扎實開展農村實用人才等各類培訓。(3)推進文化振興。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加快農村基本公共文體服務均衡發展。推進移風易俗,廣泛開展“爭創出彩人家、共建美麗鄉村”“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創建活動。(4)推進生態振興。推行“多規合一”村庄規劃編制,推進合村並居,完成105個樣板村和123個示范村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裡,完成通戶道路硬化村庄2196個。加大農村“廁所革命”、供水保障、生活污水治理和電代煤、氣代煤等重點任務推進力度,因地制宜探索農村垃圾分類模式。(5)推進組織振興。全面完成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實施頭雁隊伍提升行動,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6)深化農村改革。落實好土地承包政策,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托管和服務,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50%以上。整合涉農資金,研究設立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

(八)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1)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推進能耗“雙控”和煤炭消費壓減,繼續實施清潔取暖攻堅行動,採暖季前實現平原地區清潔取暖全覆蓋。完成原萊蕪區域35噸燃煤鍋爐淘汰,基本完成燃氣鍋爐低氮改造、生物質鍋爐和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嚴格機動車環保審核和排放檢驗,深化油氣回收治理。建立常態化揚塵管控巡查督導制度,提高機械化清掃率。(2)加強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實“水十條”,嚴格執行調度通報制度,厲行水資源節約,加強保泉和節水工作。持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完善排水管網日常巡查及清淤維護機制。抓好小清河污染治理,加快推進唐王、雪山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啟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3)扎實推進土壤污染修復。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優先管控名錄。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實施建設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4)深入推進環境整治。加強城鄉環境治理,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及地方性法規出台,生活垃圾回用率提高到35%以上。開展區域流域聯動執法、交叉執法、異地互查,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九)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主要措施。(1)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動態管理,改進機關內部辦事流程。推動市級行政權力事項下放,依法全面取消市級層面設定的行政許可。實施“數字濟南2030”行動計劃,完善大數據共享平台,建立數據供需對接常態機制。(2)提高政務服務效能。深化“在泉城·全辦成”改革,推廣泉城辦APP,提升“不見面審批”“一網通辦”水平。建立服務事項標准化實施清單,加快推進減材料、減証明、減環節、減時限、減費用,容缺辦理涉企事項,推進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証合一”,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推進各類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交易項目實現應進必進。出台營商環境提升行動實施方案。(3)深化資源要素配置改革。研究制定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意見,推行“產業基金+項目基金”模式,組建市融資擔保集團。研究重大項目能耗管理辦法,開展用能權、排污權、用水權交易試點。推進存量土地處置整治,深入開展“畝產效益”評價。(4)推進所有制改革。出台推動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完成混改項目20個以上。深化市級投融資平台市場化改革,更好發揮功能作用。實施民營旗艦企業三年培育計劃,支持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推動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積極探索有效形式,依法出清“僵尸企業”。(5)強化涉企服務。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車”一體化平台,健全企業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和企業訴求“接訴即辦”機制,完善“五位一體”融資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制定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十)加快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主要措施。(1)實施精准招商。編制招商規劃,繪制招商地圖,建立市級重點招商項目庫。完善“投促+部門”招商引資工作體系,切實抓好招商項目效益綜合評估。深化全球招商合伙人行動計劃,穩定傳統外資來源,集中突破日韓招商,強化產業招商、以商招商。(2)穩定外經外貿。完善穩外貿政策,開展優質產品出海行動。保障防疫產品質量安全,積極打造防疫物資進出口企業共同體。加快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引進培育外貿主體,新增外貿實績企業800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完善政策扶持、融資擔保和公共服務體系,培育壯大跨國經營主體。(3)擴大對外開放通道。建成國際陸港大廈,與天津港、青島港等重要港口互聯互通、深度合作,爭創國家物流樞紐。增開更多國際(地區)航線,開行歐亞班列220列。發揮肉類指定查驗場口岸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進口肉類及水產品集散地。(4)做強對外合作平台。推進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年內推出淨地15平方公裡,實施全球精准招商。抓好濟南綜合保稅區、章錦綜合保稅區建設,申建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規劃建設中日、中韓、中新產業合作園,抓好中德、中意等國際產業園建設。(5)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提升東亞博覽會、文博會等展會規模檔次,積極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繼續做好外國商會、國際組織等引進工作,抓好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建設完善。拓展簽証中心、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服務功能,爭取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十一)更好保障改善社會民生的主要措施。(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堅持財政支出有保有壓,扎實辦好23件民生實事,財政用於民生支出比重達到80%左右。(2)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確保居民收入增速跑贏經濟增速。健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長效機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黃河灘區遷建任務,制定促進灘區居民就業的指導意見。(3)努力穩定就業形勢。落實好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開發更多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組織開展新興行業勞動力技能培訓。(4)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設立醫保工作站100家,探索建立企業醫保工作站2-3家,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提高到每年580元。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制度,新建各類養老服務設施221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分別提高到每月740元和494元。(5)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開工建設中小學、幼兒園130所,申建城企聯動普惠托育試點城市,依托自貿試驗區開展公益性托幼服務試點。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區”創建。(6)加強醫療健康工作。打造山東省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台,構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健康保障服務體系。推動38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社區醫院建設標准,9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設置中醫角。加快市中心醫院東院區、市中醫醫院東院區建設,依托市傳染病醫院建設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建市疾控中心和應急救援儲備中心。(7)提升住房保障水平。開工棚改安置房15546套,基本建成18668套,整治改造老舊小區605萬平方米,實施國有土地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舊城區改建房屋征收項目7個,征收房屋22.3萬平方米。新增租賃住房120萬平方米,解決不低於3000戶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8)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推進“泉城書房”和“泉城圖書館聯盟建設”,扎實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新建社會足球場地45塊,積極打造知名體育賽事。

(十二)切實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主要措施。(1)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完善社區黨建、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社區教育、社會治安“六位一體”社區治理模式。更好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依法保障居民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健全權益保障和矛盾化解機制。(2)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個人誠信體系,拓展信用惠民便民應用場景。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強化守信聯合獎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爭創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3)完善公共安全體系。規范安全生產秩序,堅決防止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做好重大活動維穩安保工作,保持掃黑除惡高壓態勢。健全完善風險管控體系,增強突發事件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能力。(4)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做好國防動員、擁軍優屬、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等工作,努力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5)扎實做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准確把握人口發展狀況,為經濟社會發展決策提供依據。(來源:濟南政府網)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