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課入鏡畫面引發的輿情風險

2020年05月14日10:41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警惕網課入鏡畫面引發的輿情風險

  受疫情影響,近來,網絡已成為教育和培訓的主要授課方式。習慣面授交流的授課者雖大都能意識到網課內容本身存在風險,卻往往還沒有注意到其他潛在的風險點,例如,入境畫面中有可能引發輿情聚焦的細節問題。近日,湖北某大學校長在線上講思政課時被發現辦公室有五帝錢和羅盤等風水用具就是典型案例,需要引起警惕。

  無意與有意:哪些入鏡元素易被關注?

  結合近幾年由“畫面感”引發輿情聚焦的典型案例分析,網課入鏡畫面的諸多元素中容易引發輿論爭議的有以下幾類,授課者在課前准備時要重點關注,有時無意的失誤會被有意者抓住大做文章,從而給其帶來困擾。

  第一,價值較高的奢侈品。包括授課者穿戴的服裝服飾、手表、眼鏡、腰帶等,以及背景中出現的貴重藝術品等。授課者出於愛美之心,往往會在鏡頭前樹立個人形象。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適度穿戴貴重飾品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其價值嚴重超過了公眾的印象認知,就會成為爆點,對於有公職身份,特別是擔任領導職務的授課者而言尤其如此。

  第二,不符合授課者身份的入鏡物品。這類物品的范疇包括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當元素的物品,有政治性問題的書籍和物品,明顯仿冒或侵犯知識產權的物品,有違社會倫理和公序良俗的物品等,背景中地圖的使用也要標准規范。對於黨員干部而言,具有宗教色彩的物品也不宜出現在入鏡畫面之中。

  第三,包含過度炫耀成分的物品或元素。授課者錄制網課的辦公室或書房等場所一般會擺放些顯示個人經歷和榮譽的物品,如照片、合影、題詞、証書獎章等,本身也是能夠給授課場景增添色彩的,然而勿忘過猶不及的道理,超過公眾接受的尺度就會被理解為炫耀,比如大量和不同領導的合影集中擺放等。

  第四,突出展示有明顯廣告色彩的元素。大部分的網絡授課都是出於教學或培訓需要,除非授課的目的就是做廣告,否則含有明顯展示品牌、商標等元素的畫面會招致聽課者的反感。

  此外,還需要提示的是,對入鏡畫面中私人物品的展示也要謹慎,比如暴露某種小眾情趣的愛好會引起不同解讀﹔展示家人特別是未成年人的照片會帶來隱私泄露等風險,都不能大意。

  偶然和必然:導火線點燃時相關者都須留心

  從上述網課入鏡畫面所包含元素引發輿情的幾種情況看,似乎事出偶然,但研究其發展演變可發現,其中也蘊含著必然性和規律,當事人以及與當事人有關人員都須格外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首先,社會熱點爭議話題引發的連鎖反應會作用於相關網課授課人,尤其是話題當事人和擔任領導職務的授課人,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連鎖反應是網絡輿情的一種典型發酵形式,即當一個熱點出現后,網民會圍繞該熱點所涉及的機構、地域或人物進行話題延展,搜索挖掘出更多爆點,以表達或宣泄某種情緒。前文提到的湖北某大學校長在思政課上被發現辦公室有五帝錢和羅盤,其重要的導火線就是該校文學院一教授在網絡發表不當言論引發關注,網民質疑其沒有受到校方應有的處罰,從而把話題引向學校領導,於是校長入鏡畫面中的元素就成了新的燃點。當然,言論和行為有爭議的當事人本身就是社會輿情的聚焦點,但其相關的親屬、同事、師生等也都可能受“牽連”,此時他們如果參與網課授課,往往被網民用“放大鏡”檢視,尤其需要防范引爆新的話題。

  其次,網課畫面被關注的源頭大概率來自聽課者的截屏和擴散,但引起大規模輿論爭議肯定離不開外界廣大“圍觀者”的討論和放大。因而,領導干部、社會名人、網絡紅人等天然“易感”人群,要有更強的風險意識,更為注重細節。從網絡傳播的心態而言,對網課畫面進行截屏的聽課者,可能就是初級傳播者想要表達不同看法,而“圍觀者”在擴散中則會融入更多元的因素,促使話題復雜化,如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仇官仇富仇精英心態,甚至“唯恐天下不亂”等心理。而在這一過程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授課者就更容易成為“靶子”。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 單學剛)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