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專業的張文宏,也要出圈的張文宏

2020年05月09日09: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原標題:要專業的張文宏,也要出圈的張文宏

  顯然,張文宏的輿論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其專業領域,早就成功“出圈”了。這段時間他在媒體流傳的金句,不僅有關於疫情的專業判斷,更有很多公共判斷,比如給年輕人鼓勁說“有人說這屆年輕人不行,完全是瞎掰”“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報考醫學”。他力推分餐制,發出“領導給你夾菜,你吃不吃”這個靈魂拷問,以張式銳評直言“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還有關於如何擺脫焦慮、應該讀什麼書、怎麼吃早餐,等等,都提出了個人建議。

  一般科學家和專家的媒體熱度很少能超過一周,一般紅人火幾天后很快丑聞纏身聲譽下降,出圈者很少有全身而退的,高出鏡率往往尾隨著高爭議率。神一樣存在的張文宏,正在打破這個輿論規律。當然,持續被關注,與疫情的綿延膠著有關,張文宏自己也說“哪天我消失在屏幕上,大家就覺得世界美好了”,但像這樣持續成為焦點人物,成為權威、偶像被公眾依賴和信賴,高出鏡率下維持著高聲譽,在當下的輿論場中是很了不起的。

  我想,疫情完全結束后,張文宏也不會從媒體消失,而會成為一棵媒體常青樹,一個在專業內外常能給輿論和社會貢獻智慧的公眾人物。第一,他經過了如此復雜疫情的考驗,被証明是一個說話靠譜、值得信賴的醫生,疫情中積累的權威形象,讓他有資本被公眾信任——“信任”堪稱當下輿論中最缺的公共資源。第二,專家也許很多,但能駕馭傳播規律、善於在媒體上表達,並能產生廣泛影響的專家並不多,同樣的道理,張文宏知道以何種方式表達出來更能被接受,這種“善言”的專家肯定會成為媒體寵兒。

  張文宏這樣的專業人士和知識分子成為媒體明星,是公眾之幸。這樣的專業人士“出圈”,影響超出他的感染科圈子,也是社會之幸。對於張文宏最近的一些出圈判斷,有人覺得“他是不是有點飄了”“能不能別在自己的專業之外發言”,稱“不要過度消費他”“專家不要不務正業”,等等,這種聲音我不太贊同。專家影響出圈沒什麼不好,專業問題與公共問題之間沒有一個堅不可摧的壁壘,很多時候是緊密勾連在一起的,要專業的張文宏,也要出圈的張文宏,張文宏有責任在更多公共問題上發出科學和理性的聲音。

  就拿分餐制這個話題來說,雖然也需要專業判斷,但更是一個公共問題。其實,理解這個問題並不需要多少專業素養,靠常識就能判斷。媒體經常呼吁分餐,談分餐的種種好處和不分餐的種種危害,但收效甚微,傳統的惰性和日常的慣性阻礙著分餐文明的普及。張文宏那番關於“領導給你夾菜,你吃不吃”和“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的形象分析,對普及分餐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一些傳統習慣根深蒂固、缺乏科學判斷力、熱衷於轉發微信圈養生雞湯的群體,張文宏的話尤其有用。子女的話不聽,報上的科普文章不看,張文宏的話該信吧?這就是權威資源的重要。疫情中積累的權威形象,讓他在很多問題的判斷上具備了獲得信任的資本。

  這種專家權威資源是當下輿論最缺少的,一切堅固的東西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后真相語境中,不管什麼道理、什麼常識、誰說了什麼話,似乎都有一個力度相等、方向相反的東西可以抵消它。說某個東西好,必有人說“也有弊端”﹔說全球變暖,必有人說“也有相反証據”﹔說分餐制好,必有人大談“不分餐也有很多好處啊”。似乎一切都是相對的,多元成了沒有原則,“怎麼都行”解構著科學精神,沒有誰可以充當在某個問題上的判斷權威。權威資源的缺乏,沒有公認的權威裁決者、權威專家,使我們的輿論場上差不多每一個話題都處於撕裂和紛爭局面,大家都以“你只是眾多說法中的一個說法”“你的說法並不比我更高明”的態度杠著。那些反科學的歪理邪說,反常識的養生雞湯,割大眾韭菜的“大數據騙局”,不正是借著權威的缺失才乘虛而入的?

  這種語境下,尤其需要張文宏這樣在特殊時期積累了權威形象的專家去普及被相對主義消解的常識,用權威的判斷凝聚科學共識,在公共問題的討論中傳遞科學精神。某種程度上,如鐘南山一樣,張文宏甚至已經成了某種凝聚共識度的一個符號,人們相信他的判斷。專家甚至已被矮化和污名為“磚家”,這個社會並不缺專家,缺的是判斷經受過考驗的專家,在緊要關頭敢下判斷的專家,在危機中挺身而出的專家,以誠實可信的公共表達証明了自身可信賴的專家。這樣的專家,才有實力出圈的資本,也讓公眾對其出圈有足夠的信賴。

  不是經常有人拿科學家的熱度跟明星比嗎?甚至感慨“英雄枯骨無人問,明星家事天下知”。這不,終於有科學家和專家不斷上熱搜,熱度超過小鮮肉了。這樣的熱搜讓人感到溫暖,也感到安心。(曹林)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