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政情|這位市委書記為傳統產業“站台”,為啥要端“老飯碗”?

2020年05月02日07:51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齊魯政情|這位市委書記為傳統產業“站台”,為啥要端“老飯碗”?

“五一”假期,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的一篇講話“刷屏”。

4月25日,淄博市召開實施產業賦能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現場會。江敦濤講,優勢傳統產業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淄博必須端的飯碗,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弄明白怎麼端好、吃好這碗飯。

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風起雲涌的當下,不少人提及化工建材陶瓷就說“污染”“落后”,被一些人看作包袱,甚至有人用今天的標准“一棍子打死”。在這樣背景下,一位市委書記敢為傳統產業“站台”,說“傳統產業絕不應該是污染和落后的代名詞”,“傳統產業並不可怕,也絕不是包袱”,強調“傳統產業是淄博經濟發展的基石和優勢”,對於眾多從事化工、機械、建材、紡織、輕工、陶瓷、琉璃等傳統產業的企業家和產業工人來說,必然感到“貼心”“暖心”,引發廣泛共鳴。

事實上,這不是江敦濤第一次為傳統產業“站台”。

去年9月,江敦濤在淄博市企業家大會上講,要歷史辯証地看待和對待傳統產業。傳統產業雖然現在步履艱難、甚至被一些人看作包袱,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它們為國家和城市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對此我們絕不能忘記和抹殺。強調歷史地、辯証地看待傳統產業,並不意味著保護落后、維持舊的動能。沒有落后的產業屬性隻有落后的技術、工藝、裝備和產品,隻要技術、設備先進,傳統產業裡照樣有高新技術企業。因此,傳統產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傳統產業不進取、不提升、不創新,那樣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市場、被時代所拋棄。從現在看,傳統工業仍然是淄博的飯碗,乃至將來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們還必須要吃這碗飯。傳統產業絕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要研究如何改造提升優化、加快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問題。

今年4月25日,江敦濤在淄博市實施產業賦能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現場會上講,傳統產業是淄博經濟發展的“基石”和優勢,必須下決心推進產業賦能、加快轉型升級。

江敦濤說,2019年,淄博工業傳統產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超過60%﹔貢獻的地方財政收入超過全市的50%﹔吸納的就業超過全市的40%。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淄博的制藥企業、醫療器械企業、防護物資和民生基本生活品生產企業,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以傳統產業為代表的制造業,是淄博這座城市發展的最大優勢。目前淄博要靠金融等服務產業吃飯還不太現實,而且盲目地脫實向虛,會導致產業“空心化”,城市發展很可能會出大問題。對淄博來講,工業經濟保持在50%左右的比例,是比較科學合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傳統產業仍然是淄博經濟的“壓艙石”,傳統產業這碗飯絕對不能丟。

江敦濤“喜新不厭舊”,更對“新舊嫁接”情有獨鐘。

淄博產業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上,特別是伴隨著要素成本的上升、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產能過剩的持續,以及后發國家工業化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雙重擠壓,傳統產業面臨著非常嚴峻復雜的競爭形勢。江敦濤講,傳統產業已經到了必須大規模推進轉型升級的階段,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實。隻有堅決轉、快速轉,才能拼出和轉出一片新天地,否則,隻能是被別人擠壓而死,被淘汰出局。對淄博來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是該不該做的“選擇題”,而是必須快做、做好的“必答題”。

如何做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道“必答題”?

去年,江敦濤提出“五個優化”﹔今年,江敦濤講提“高度”、增“厚度”、拉“長度”。

所謂“五個優化”,一是優化提升技術工藝,主要是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標准化、智慧化水平,使之符合綠色生態的要求、符合市場的需求。二是優化拓展產品體系,根據市場需要和產業鏈延長的需要去開發拓展新產品,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整體解決方案”轉變。三是優化提高產品質量,無論做什麼產業、搞什麼產品,都要保証質量,並不斷進行優化和提升。四是優化完善產業鏈條,緊盯產業價值“微笑曲線”的兩端,下大氣力由現有終端產品繼續向產業鏈后端掘進,或者去整合產業鏈條上下游。五是優化提升產業效益,這既包括經濟效益,又包括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創新價值等。

所謂提“高度”,就是大力實施智能化改造。

當前,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順應這一趨勢,就要大力發展“制造業+互聯網”“制造業+人工智能”“制造業+大數據”,通過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加快實現傳統產業智慧升級,在產業鏈條上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所謂增“厚度”,就是優化拓展產品體系。

相對單一的產品結構,不僅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而且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每個企業都要著眼長遠,不斷創新和豐富產品體系,為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增添籌碼。一方面,要增強開發多層次多類型產品的意識,綜合運用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資本並購等途徑,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由單純提供產品向系統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圍繞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拓展創新設計、供應鏈管理、再制造、運維服務等業務領域,構建“產品+服務”的產品體系,在與客戶建立戰略合作的同時,以優質服務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所謂拉“長度”,就是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推動產業鏈式集群發展,是有效優化產業生態、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關鍵。一是要下大氣力補鏈延鏈強鏈。對重點產業鏈條進行全面梳理,找到鏈條上的斷點和短板,研究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下決心、下血本聘請高端人才、引進高端技術,有針對性地補鏈延鏈強鏈。二是要以產業組織理念突破雙招雙引,從“來什麼談什麼、談什麼簽什麼、簽什麼干什麼”的被動狀態,轉變為“重點發展什麼主導產業就去找什麼項目”的主動狀態。三是要用市場手段和資本力量推動產業鏈整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產業鏈條上核心企業的作用,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或股權直接投資基金,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之間按市場規律去整合提升,加快形成一批骨干產業鏈條,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山東是一個傳統產業佔比高的經濟大省,曾有“兩個70%”的說法,即山東傳統產業佔整個產業的70%,重化工業佔整個產業的70%。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山東心頭之痛”。對於落后產能,山東態度十分堅決,那就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該淘汰的就要淘汰,該關停的堅決關停。但是,落后產能與傳統產業不能劃等號。世界上沒有落后的產業,隻有落后的技術﹔沒有落后的行業,隻有落后的產品﹔沒有落后的領域,隻有落后的思路。

傳統產業不僅不等於落后產業,傳統產業還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最大“風口”。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期待更多人為傳統產業“站台”,“喜新不厭舊”,大力實施產業賦能,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度”、增“厚度”、拉“長度”,實現鏈式集群發展,從而把山東傳統產業做大、做高、做強。(孫秀嶺)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