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謠言應對經驗啟示

2020年04月15日10:08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疫情期間謠言應對經驗啟示

  公共衛生領域向來是謠言的重災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是集中出現了大量的失實信息。這些信息呈現出類型多樣、根源復雜、傳播途徑各異、危害輕重不同等特征,既容易挑動社會不安情緒,也容易導致公眾關注點發生偏移,影響疫情防控戰的順利開展。總結各方辟謠舉措的應對得失,可以看到,要打贏謠言阻擊戰,需進一步提高辟謠意識和能力,積極前移應對關口、做好主動公開,堅持澄清真相與打壓懲戒兩手抓。

  一是主動公開、及時科普,防患於未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輿論焦慮情緒蔓延,緊張心理凸顯,有關部門要主動體察輿論訴求、跟進答疑解惑,以穩定輿論情緒、壓縮謠言傳播空間。本次疫情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健康中國”及時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識,連續發布相關科普知識,幫助公眾正確認識疫情發展態勢、掌握疫情防控知識,取得了良好的引導效果。而一些自媒體賬號制作的短視頻《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冠狀病毒”是什麼?新型肺炎病毒是如何使人生病的?》等,以數據事實解釋了新冠肺炎的感染機制、傳播途徑、發展歷程、防護措施等問題,起到了及時填補信息空白的作用,緩解了輿論的恐慌與沮喪,使一些不實信息失去了發酵土壤。

  二是快速反應、全面核實,搶奪話語主導權。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面對未經核實的流言,有關部門要在掌握事實情況的基礎上,及時准備好素材和口徑,用好官方半官方信息公開渠道,高效、精准地發布信息,佔據輿情制高點。此次疫情期間,針對各類網傳“神藥”,湖北發布會多次辟謠,發布“克力芝副作用大,對減緩病情有效証據不強烈”“不主張用雙黃連來預防和治療肺炎”等觀點,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及主流媒體的宣傳節奏,形成傳播合力,引導公眾理性抗疫。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有關部門與不少專業媒體、大型網站都開設了辟謠平台,對於網絡上出現的名目繁多的謠言一一予以駁斥,取得了良好的辟謠效果。但個別辟謠行為,如四川綿陽網警對武昌醫院護士去世消息的否定,因情況掌握不全引發較多爭議。

  三是統一口徑、動態跟進,避免銜接不暢節外生枝。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有關部門需提前做好協商聯動、及時互通信息,避免口徑不一引發輿論反彈。同時,還需充分認識到謠言的“生命力”和反復性,明確拉鋸戰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持續針對后續情況發展動態辟謠,從而達到最佳效果。本次疫情期間,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關於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包括氣溶膠傳播的說法,與國家衛健委次日公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氣溶膠傳播“尚待明確”的表述存在出入,給輿論留下一定負面觀感。

  四是專業領域辟謠需謹慎,避免貿然介入。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一方面,醫學或科學領域真相本身有一個逐漸浮現的過程,且專業問題具有一定認知門檻,難以很快做出科學、客觀的判斷,輕易辟謠容易埋下輿情隱患﹔另一方面,可鼓勵並創造條件,讓科學家、醫生等專業人士多發聲,形成對輿論場的知識型引領。本次疫情中,武漢警方在新冠肺炎原因未明的情況下發布辟謠聲明,遭到輿論指摘,相關質疑在后續新的輿論熱點中反復發酵。反觀鐘南山院士、張文宏醫生等專業權威在關鍵問題上發聲辟謠,起到了立竿見影的穩定人心作用。

  五是加強信息甄別與專業把關,依法嚴厲打擊謠言的同時避免過度反應。

  有效處置謠言,需要先對謠言作出合理界定,厘清惡意煽動性言論、攻擊性言論、營銷性言論與預警性言論、誤解性言論、牢騷性言論、建設性言論的邊界,充分考慮信息發布者、傳播者在主觀上的惡性程度,及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既要依法嚴厲打擊有害信息形成震懾,也要給輿論留下信息交流、情緒釋放和心理調適的足夠空間,避免“誤傷”損害自身公信力。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 李青鷹)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