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山東穩就業還需闖這些關

2020年04月08日08:10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經濟深觀察|應對疫情,山東穩就業還需闖這些關

就業,一邊連著經濟,一邊聯通民生,就業穩則經濟穩、社會穩、人心穩。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短期沖擊,就業也因此受到波及而承壓:1-2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8萬人,同比下降38.4%,完成全年計劃的7.9%——這對一個連續十多年城鎮新增就業過百萬的人口大省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經濟逐步回歸常態,全省就業恢復常態的趨勢也日益明顯。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就業的影響,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還需要再闖哪些關?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過企業困難關:減稅降費“大禮包”

16條生產線,480多個“粉紅色”身影,4月7日,煙台中寵集團旗下的愛麗思中寵食品有限公司又開啟了繁忙的一周。

“春節期間訂單積壓嚴重,受疫情影響,外地老員工無法返崗,造成公司產能嚴重不足。”集團副總經理董海風告訴記者,通過“返崗直通車”,目前接回員工980余人。進入3月份,公司全面恢復了生產,但完成現有訂單人手依然緊張,計劃再招聘三四百人。

有訂單的忙招工,而一些外貿企業最愁的還是受國際疫情蔓延影響,市場需求拉低。省內一家規模較大的家紡企業,前2個月進出口同比下降了三成。

“企業困難,帶來的是潛在失業風險。”山東勞聯勞務分包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化勛坦言,當前一些中小微企業減少招工的信號要引起注意。

大型企業穩就業相對底氣更足,但是疫情防控、用工等各種成本上升也讓企業難言“輕鬆”。省內雷沃重工等多家用工“大戶”人工成本分析顯示,疫情導致企業人工成本增加4%左右。

企業興,則經濟興。就業的基本盤在企業。穩就業的關鍵是要穩企業,尤其是要幫千千萬萬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聚焦企業困難靶向施策,山東推出專員服務、專網服務等“五種模式”保用工需求,減費降稅送出700億元“大禮包”,目前政策效應正逐步顯現。

截至3月27日,撒大聲地重點企業用工滿足率達到90.37%,抽樣調查企業缺工率降至5.47%。階段性減免社保、穩崗補貼、房產稅土地稅減免等政策則讓企業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各項政策疊加,今年能減輕負擔200萬元,僅階段性減免社保這一項就能減少支出103萬元。”董海風說,此次省裡出台的政策落地快,對人工成本增加額能產生一定正向對沖效應。

邁結構性矛盾關:統籌對接“東西部”

3月27日,王志新和其他14名農民工從臨清市一起乘坐包車,前往青島澳柯瑪。當天出發的,還有聊城市技師學院150多名實習學生,其目的地分別是青島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青島海信日立等三家企業。

一場疫情,使得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東部地區招工難用工貴,中西部地區外出難就業難,勞動力市場迎來大范圍重新匹配的變局。

“疫情發生后,青島市隨即向我們發出用工需求,第一批41家企業提供崗位3萬個。”菏澤市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疫情給農民工外出務工造成諸多現實困難,通過積極協調滿足濟南、青島、煙台、威海等地發來的用工需求,春節后至今,已經輸出勞動力超過60萬人,其中省內市外27.9萬人。

“目前返崗進展比較順利,必須注意的是,農民工就業方式靈活多樣,很多此前未穩定就業或者尋找新工作的勞動者,求職依然存在障礙,還應繼續加大對接協調力度。”上述負責人說。

全省有2350萬農民工,80%在省內就地就近就業——這一特點使得山東統籌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有了更充分的回旋余地。建立東部企業與西部勞動力的對接機制,統籌解決好招工難用工貴與外出難就業難問題,這一做法有助於實現區域之間的互利共贏。據了解,富士康科技集團(煙台)工業園和歌爾集團靠此各自解決了上萬用工問題。

除了區域間結構性矛盾,如何解決好勞動者和企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十分重要。陳化勛感觸頗深:“現在不僅僅是‘有活干沒活干’問題,而是精准匹配勞動者和企業需求問題。疫情期間我們介紹了100個人給企業,成功對接60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加大對新生代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提升未來就業的穩定性。”

闖新就業模式關:吃上政策“定心丸”

危中有機。據文旅部門統計,除部分景區、旅游飯店、公共文化場館外,前段時間撒大聲地2650家旅行社、5724家網吧、2202家KTV基本處於歇業狀態,大多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發放員工工資。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社區配送等物流業務快速發展,催生出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

在青州泰華城,疫情導致商城客流減少,導購人員“變身”帶貨主播。黃金、化妝品、數碼、孕嬰等品類在內的店鋪導購人員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平台進行商品展示、交流互動,情人節當日銷售額突破20萬元。

支付寶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已有164萬人通過支付寶平台實現靈活就業﹔在青島西海岸新區,700多家企業“共享員工”……一場疫情快速開啟了就業諸多“新窗口”。

“要在疫情影響下探尋新的亮光。”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衣軍強說,疫情期間,線上創新業態得以深度拓展,數字經濟表現不俗,各類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就業空間,生產形式、生活方式、用工需求等都隨之發生一些變化,“靈活就業”正成為就業增量。

正如“‘共享員工’要不要簽合同?工資怎麼發?社保誰來繳?”等問題困擾著受訪企業一樣,一些求職者也表達出擔憂——新就業形態的發展仍面臨現有制度政策的束縛。比如,對新型勞動關系缺乏界定,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權益難以得到合理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對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設置門檻,現行就業支持政策未能覆蓋此類人群……

山東省就業促進會會長畢京福認為,今年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等重點人群就業難度加大,要支持勞動者通過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就業,補齊“短板”、完善政策讓求職者吃上“定心丸”。畢京福進一步表示,解決就業問題根本上是靠經濟良性發展,隻有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才能為就業創造更多新空間。(張春曉)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