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讓全面小康底色美起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述評⑩

2020年03月17日09:29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大眾日報重磅述評|綠色發展,讓全面小康底色美起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述評⑩

藍天、碧水、淨土,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標。

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裡、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如今的山東,天更藍,水更清,岸更綠,呈現出一幅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優美畫卷。

試點引領補短板——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齊魯大地綠起來

立春后的一場大雪,給威海華夏城景區披上銀裝,雪幕籠罩於山環水抱之間,步步皆景。很難想象,這裡曾是一片遍體鱗傷的廢棄礦山,刮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

採石立面變成九曲情人街,堆放廢石、廢渣的山谷變成龍湖,巨大礦坑變成膠東民俗館、神游傳奇劇場……華夏集團用十多年時間修復礦坑44處,栽樹1127萬棵,投資44.3億元將這裡打造成一座兼具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和濃郁膠東海洋風情的5A級景區,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沿著步行道實地察看治理區新貌,同當年參與礦山修復和正在景區工作的村民親切交談,對華夏集團通過生態修復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帶動周邊村民就業致富的做法給予肯定,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殷切期望:“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從2003年開始修復山體,填坑栽樹、造林綠化,我們始終沒有停止修山的步伐,如今我們又找回了綠水青山,過上了田園式、現代化的生活。”華夏集團董事長夏春亭介紹,2019年,又完成了廢棄礦坑和荒山共415畝的綜合治理,栽植樹木11萬余株。“下一步,我們將在觀光游基礎上發展休閑游,實現華夏文旅的提檔升級,讓人們盡享綠色發展的福利。”

威海華夏城是山東生態修復的成功案例,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齊魯大地的生動詮釋。以威海華夏城為標杆,2019年山東共治理廢棄礦山624座,建成綠色礦山91座。同時,深入實施“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完成人工造林177萬畝。

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治山、治水的同時,山東始終堅持用系統思維統籌,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給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為著力將泰山大生態帶打造成“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體,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足馬力,全力推進。2019年12月25日,穿越山東農業大學經管校區的梳洗河行知橋開始架設第一片梁。“未來,這裡將變成集治污、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景觀帶。”中鐵十局泰城水生態二分部項目經理盧念啟介紹。

梳洗河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7個水生態修復工程中的一個。隨著修復工程實施,泰安市全境的生態優勢增強:通過固山,挺起了“山之脊”﹔通過治污,實現了“水改質”﹔通過增綠,保護了“林之肺”﹔通過整地,強健了“田之肌”﹔通過擴濕,調節了“湖之腎”﹔通過提質,擴大了“生態空間”。

不僅是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山東多地展開實踐。在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多年未見的大葉藻在海岸叢生,白江豚、鯨魚等海洋生物成群現身。通過縱深推進山體修復,去年以來,累計完成破損山體生態治理5.4萬平方米,實施山體造林450畝﹔完成岸線整治1.19公裡,恢復自然岸線8.7公裡,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0%,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在不斷加強生態治理與修復的同時,山東還進一步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依法依規對南四湖、青島嶗山等10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進行調整,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地達169個。

污染防治再攻堅——

保衛藍天碧水淨土,根本性矛盾在破解

今年春節期間,德州市生態環境局寧津分局流域科的趙哲在“跑腿”中度過。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醫療廢物、廢水安全處置是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趙哲顧不上照顧兩個月大的孩子,多次到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污水處理廠檢查消毒設施,核對運行台賬,對水質進行取樣監測。“生態環境安全防線絕不能破,這就是我們的戰場,一定要打贏!”趙哲說。

從平日到“戰時”,從魯西小城到全省一盤棋,山東拿出更大決心和更實舉措,實施“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全省4800家鋼鐵、建材、有色等企業完成無組織排放整治,7400余台(座)工業爐窯完成綜合整治﹔城市地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439個問題、城鎮地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636個問題已完成整治﹔16市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較2018年底增加37.8%,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達到87%以上。

政府、企業、百姓多方發力,換來生態環境不斷改善。2019年,全省國控站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51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0.1%,提前達到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約束性指標﹔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65.1%,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90%左右。這些成績來之不易。

更值得欣喜的是,久久盤桓在山東環境治理中的結構性矛盾正在逐步破題。

在濰坊,“兩散”治理持續推進。分別完成燃煤經營業戶、燃煤採暖用戶清潔能源改造713戶、3465戶,整治“散亂污”企業245家,關停商混企業54家。

在聊城,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常抓不懈。214座工業爐窯實施煙氣達標排放改造,44座循環流化床鍋爐實施脫硝深度治理。2019年以來,全市596家企業涉揮發性有機物工序得到改造提升。

從全省看,通過深入實施“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山東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壓減生鐵產能465萬噸、粗鋼產能923萬噸、焦化產能777萬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發電量745.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8.6%,高於公路貨運增速4.4個百分點,比2017年增加4932萬噸﹔全省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單位耕地面積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農業投入結構日趨合理。同時,圍繞突出生態問題整治攻堅,推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黑臭水體治理等8場重大戰役。

“用傳統的觀念去引領發展,永遠破不了題。事實証明,關鍵在於新舊動能轉換,靠創新驅動、雙招雙引,用新項目好項目帶動結構優化。”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周杰說。

制度先行筑格局——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

如今,項目想落戶威海威高產業園,得跨兩重“門檻”——不僅項目本身需要“高精尖”,連項目所需用的材料、設備和生產工藝,都要經過再三篩選。

“我們從項目的源頭上控制住大氣污染,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統統篩掉,留下的都是很有技術含量的新醫藥與醫療器械項目。”威高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張善茂表示,這樣打造出的“綠色工廠”,不僅污染大大減少,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一舉多得。

威高產業園的如此舉動,折射出山東嚴把環境准入關、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決心與魄力。山東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逐步發力。

保衛藍天,山東每“微”必爭、每日必爭、每個環節必爭。不僅對秋冬時節的重污染天氣重點防范,對昔日的“隱身排污大戶”非道路移動機械也出台排氣污染防治規定,不斷消除監管盲區。

守護碧水,河長、湖長、灣長全面發力。去年1月,《山東省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工作方案》出台。目前,全省16市全部發出總河長令。作為全國第一批“灣長制”試點省份之一,山東初步構建起省、市、縣三級灣長制體系,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再上新台階。

2019年7月,山東印發《關於全面建立林長制的實施意見》,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總林長,形成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障有力的森林生態資源保護管理新機制。《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今年1月1日起施行,為深入開展土壤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堅決不走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回頭路”。去年底,山東出台《關於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用經濟和環境“雙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發展質量,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穩增長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這是我省著力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又一有力舉措。我們不能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割裂開來,要的就是兩者協調發展。”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安德說。

如今,伴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山東迎來又一高質量發展機遇。

把握機遇、乘勢而起,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奮力趟路。從企業看,科技研發已經成為主動化解經營與環保之間矛盾的主要路徑。從政府看,實施生態環保和“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在東營市“九個三年行動計劃”中居於首位,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從入海口到沿黃各地,山東綠色發展的步伐堅定。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周連華透露,已組織力量編制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方案初稿,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與沿黃省(區)的交流合作,促進濟南都市圈和鄭州都市圈融合一體發展,打造黃河下游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山東貢獻。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群眾的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山東聚焦問題、攻堅克難,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努力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曉婉 方壘 報道 參與採寫:彭輝 曹儒峰 賈瑞君)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