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裡者半九十:社區疫情防控還須平穩過渡

2020年03月10日09:57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行百裡者半九十:社區疫情防控還須平穩過渡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疫”,全國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復工復產的節奏日趨明快,學校開學在即,市場秩序也在有條不紊地恢復中,疫情霧霾即將散去的日子似乎不遠了。然而,從專家研究新冠病毒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秩序的恢復程度來看,我們尚處於疫情消解的過渡期。黨和政府、醫護人員、科研專家等各方力量還在一線控制疫情發展,要保持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與接下來疫情防控平穩著陸之間的平衡度,還需要從社會治理方面對大眾的個人行為、活動空間和生活心態做出適度干預。社區是社會干預的前沿,疫情防控局面要穩中過渡,需要處理好社區內部差異、人員流動、地方傳言等帶來的潛在問題,做到張弛有度、有的放矢。

  社區疫情防控要識別清楚其內部差異性。居住人口在性別、年齡、職業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遠近親疏的社會關系,居住的空間分布差異,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在生產生活上的差異,都是防控工作轉變需要考慮的背景因素。以社會關系結構為例,鄉鎮村落、單位房小區、拆遷安置小區、村改居小區等社區保留了熟人社會的主體結構,商品房小區主要屬於陌生人社會,城中村、城郊村吸納了較多的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因熟人關系多選擇集中居住,這類社區容易形成半熟人社會,個人擁有穩定的強關系圈,各關系圈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弱關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不同社區的疫情防控需要考慮到多種結構性差異,明確防控主體,採取針對性的群眾動員、社會動員方式和隔離措施,既要防控好疫情,又要服務好群眾。

  疫情防控的過渡需要解決一個兩難問題:生產生活逐漸恢復過程中的人口流動與空間聚集有可能帶來疫情反扑的潛在風險。針對這一問題,基層防控可以從人流與空間兩方面入手做細做全。人流方面,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實時動態監控,尤其是一些特殊群體,如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流動性較強的從業人員,制定具體的工作操作流程,做好自我防護並盡量避免近距離接觸,對鄉鎮地域內恢復的跨村走親戚、流動商販走村串鄉等現象,鄉鎮一級政府應該採取相應防控措施,防止出現新的感染。空間方面做好靜態監測,控制好具體時段具體空間內的人口密度,特別是大型商超、鄉鎮集市、車站醫院等人流中轉場所,要統一基本的准入標准,排除不戴口罩進入人群密集場所的人員,特殊場所特殊對待,做好消毒措施,控制好人流量。

  社區防控,一方面需要盡力控制流動中隱藏的風險,另一方面還需要做好地方上的傳言治理。各大媒體扛起了澄清網絡傳言的重擔,地方社會內部的傳言局限於本地,屬於媒體關注的盲區。社區防控的節奏要掌握在黨和政府手中,需要重視地方上的傳言治理,做到適時信息核實、權威發布。城市社區的空間聚合程度較高,人口密度高,受到媒體的關注度高,居民對媒體的關注度也高,借助網絡技術治理不實傳言比較方便。鄉鎮區域村庄的空間分布不規則,山區、丘陵地區居民居住分散,村庄之間社會關系錯綜復雜,閑談的不經意間就會形成謠言傳播網絡,容易引發局部社會恐慌。若能從街道、鄉鎮一級往下鋪開信息廣播網絡,捕捉初現苗頭的謠言並通過地方網絡社群、村庄大喇叭等途徑加一澄清,開設權威辟謠平台,有助於穩定大眾心態,穩控防疫的良好局面。

  (作者田志達 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翟晨曦、聶俊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