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用逆周期調節對沖疫情影響

——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③

周人杰

2020年03月08日15: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用逆周期調節對沖疫情影響

  逆周期調節成功與否,取決於對“時”與“勢”的判斷

  當此之際,各地政策重在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關鍵要能精准施策對沖疫情影響

  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是我們在經濟工作中形成的重要認識。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重在逆周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沖疫情影響”。

  連日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各地各部門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調節舉措對沖不利影響。財政政策方面,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征湖北省境內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其他地區征收率由3%降至1%,個體工商戶按單位參保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參照中小微企業享受減免政策等﹔貨幣政策方面,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政策性銀行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等。這些舉措必將能為受疫情沖擊企業紓困解難,為全年發展目標任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逆周期調節成功與否,取決於對“時”與“勢”的判斷。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還要考慮到疊加春節的季節性因素,以及外資外貿領域的不利反應,這些都會造成中小企業成本增加、生產遲滯、銷售不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全面看沖擊,要認識到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不會改變﹔辯証看沖擊,要認識到化危為機可以催生新業態,有利於動能轉換﹔長遠看沖擊,要認識到影響只是暫時的、局部的,不會演變成趨勢性變化。隻要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強化“六穩”舉措,我們一定能守住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當此之際,各地政策重在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關鍵要能精准施策對沖疫情影響。比如,有的地方對除高耗能行業外工商業電價進行階段性調整,有的地方設立專項再貸款為重點企業提供低利率資金,有的地方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給出“量體裁衣”就業方案,有的地方因地制宜出台擴大內需辦法,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靶向越明晰、治理越精細,調控就越能有的放矢,盡快收到成效。同時,無論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還是更加注重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都要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減稅降費和信貸優惠都要幫實體企業渡過難關,這正是“逆周期”的深意所在。

  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什麼時候都不能丟。當前企業正在陸續復工復產,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企業正在開足馬力。把失去的時間找回來,需要更加注重提質增效、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隻有效率上去了,才能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隻有效益上去了,才能在未來爭取更多轉型升級的機遇。危與機相互轉化的條件,不是別的什麼,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應急調節的處置過程中,靠改革的方法補短板、強弱項,把探索出的經驗上升到體制機制層面,在中長期結構性改革中堅持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逆周期調節都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階段性的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可以採取行政化方式﹔局部范圍的債務償還、資金周轉、擴大融資,也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方式、特事特辦。但在具體的實施中,仍要劃定紅線、審慎評估,避免鑽政策空子、跑冒滴漏,甚至扭曲資源配置、釀成新的風險點。唯有不逾矩、不跑偏,才能確保逆周期調節既取得成效又避免風險,確保把好事辦好,讓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

  越是逆流而上,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有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14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把疫情沖擊控制在短期,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順利實現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05日 05 版)

(責編:張代生、聶俊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