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觀察:莫要曲解“停課不停學”的本意

2020年02月14日10:14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輿情觀察:莫要曲解“停課不停學”的本意

  一、輿情概況

  受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在教育部的安排部署下,延遲開學成為教育系統應對疫情的不二選擇,伴隨各地各級院校延遲開學政策的出台,以在線教育為主要模式的“停課不停學”應運而生,成為特殊時期教育領域最熱話題。

  據監測,1月29日至2月14日,全網關於“停課不停學”的相關信息量共計186017篇,其中,網媒67019篇,紙媒1655篇,論壇貼文3124篇,博客文章227篇,APP信息9197篇,微信公眾號文章92762篇,微博12033篇。

  圖:各媒介輿情走勢(2020年1月29日至2月14日)(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如上圖所示,網絡關於“停課不停學”的輿情信息量基本呈現持續攀升的走勢,輿論關注度持續遞增。1月29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時,各地教育部門也為服務保障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 “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做了大量工作。2月4日,教育部提醒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和校外培訓機構,在各地原計劃的正式開學日之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2月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實施並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月11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中小學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表示,開展“停課不停學”、做好網上教學工作沒有必要普遍要求教師去錄播課程。同時,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文章予以關注。

  二、在線教育痛點解析

  “停課不停學”提出以來,備受輿論關注。教師被要求錄課,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在線教育機構“跑馬圈地”,線上教學設備受限等情況引起爭議,違背“停課不停學”的初衷。在微博端,#上個網課咋還有這麼無理的要求# #在家開網課的老師有多難# #被網課逼瘋了# #最佳網課逃課指南# #網課讓人走投無路#等關於網課的負面話題累計閱讀量超5億次。

  一是教師被調侃成“主播”,教學質量堪憂。有媒體稱,在線教育使老師被迫成了主播,直播課程常常被校領導及家長“圍觀”,使老師們感到芒刺在背。並且,課堂效果並不理想,通常情況是老師一個人尬聊,完全沒辦法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是老師無法兼顧家庭生活,身心俱疲。科技創投媒體36氪發文揭露,有些老師本身也是父母,自己當主播的同時,還要搞定自己孩子的直播上課。並且,家長作為老師要用電腦上課,孩子也要用電腦聽課,設備不足也是一個矛盾事。

  三是線上課程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且不利於學生健康。經濟觀察網文章提到,有學生表示,每天早上7點就得起來,准備好后在老師的要求下打卡,本來該有的假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強度的課程和大量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倍感壓力。並且長期緊盯電腦屏幕也讓學生眼部干澀,非常吃力。

  四是線上教學受設備影響大,課堂效果不佳。一些媒體報道了教師對線上教學的反饋情況稱,網絡上的直播功能老師們需從頭摸索,教學時看著屏幕上飄過的彈幕還常分心。同步上線人數過多,網絡交互服務全面壓力過載,致使直播無法正常穩定運行,延遲,卡頓、沒聲音等狀況總是頻發,教學效果不佳。

  五是受制於硬件設施,教學資源難以實現公平分配。36氪文章提到,一些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家長經年累月不回家,條件大多有限,比如沒有電腦等等,線上教學是這些學生觸不可及的夢。

  六是教育機構“跑馬圈地”,背離政策初衷。《人民日報》《証券日報》報道指出,個別在線教育機構和平台提前上線新學期學習資源,以免費公益之名,行市場推廣之實,導致新的“教育焦慮”,也讓“停課不停學”的內涵被曲解。

  三、媒體、專家建言獻策

  針對現行“停課不停學”存在的問題,許多媒體及專家提出建議。

  一是“停課不停學”需教育部門科學設計、嚴謹推進。《人民日報》稱,要避免“停課不停學”形式化、簡單化。網上學習時間、網絡課程內容、遴選相關技術平台與系統等都需要教育部門科學設計、嚴謹推進。《中國青年報》認為,必須重新制定與線上教育相應的教學計劃和知識組織規則,保障在家學習的教學場景、課程質量和學習深度。

  二是要明確“不停學”要學什麼。《人民日報》評論文章表示,廣大教師、機構應以身心健康為核心倡導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科學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等,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鍛煉、自主勞動、自主探究,實現更有價值的自主成長。

  三是在線教學不要套用課堂教學方式。在新華社報道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線教學在傳授陳述性知識上有優勢,在學習程序性知識方面沒有優勢。因此可以調整教學安排,利用這段時間更多學習陳述性知識,將實驗操作、合作互動等程序性學習內容調整到正常開學后學習。

  四是需採用統一的在線學習平台,施行統一管理。騰訊網針對貧困地區在線教育提出建議表示,學校遴選在線學習平台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進行,建議沒有平台的區縣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協商確定平台,便於管理。並對平台操作方法等進行培訓,建議通過網絡組織培訓,確保每個環節、每個成員、每個步驟都不能有空檔。

  四、網民觀點解析

  圖:網民觀點佔比

  33%的網民表示在線教學讓老師、學生和家長都沉重不堪,建議關停網課﹔25%的網民認為,每天長時間的上課和做作業,“停課不停學”反而讓學生壓力更大了﹔16%的網民認為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弱,沒必要提前開設網課,而高三學生面臨高考,需抓緊學習,因此網課不可一刀切,應分類實施﹔14%的網民表示眼下最根本的是控制疫情,盡早開學,在線教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12%的網民提到,老師和學生上下課都要打卡,對此表示厭煩。

  五、研判建議

  《人民日報》文章提到,“停課不停學”對保障正常教學秩序和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實和執行過程中的異化和走偏。“停課不停學”本是一件順應防疫形勢的好事,但卻引發輿論風暴,其中緣由值得深思。因此,針對以在線教育為主要模式的“停課不停學”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教育部有關政策盡快下沉,扭轉“停課不停學”誤區。輿論反饋中“曲解”“誤解”“誤讀”等定性始終伴隨著“停課不停學”輿情高漲,可見,對教育部政策的誤讀是扭曲執行的根源,亦或是教育機構借機開拓市場的借口。2月11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中小學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有關問題進行解答,強行要求所有教師錄播課程必須制止。下一步,建議加大教育部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盡快下沉到地方落實執行,並加強監督,對“停課不停學”誤區及時糾偏。

  二是加強教育資源均衡分配,重點保障貧困地區學生“停課不停學”。12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教育系統疫情防控等有關工作情況,會上提到教育電視台將播出小學課程資源,覆蓋偏遠農村地區。建議密切關注貧困地區學生課程接收、學習情況,注意貧困地區學生及家長的反饋情況,因地制宜加強輸送教育資源,緩解因地域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現象。

  三是詳細規劃網課教學內容,鼓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停課不停學”熱議之初,初三、高三學生家長反應強烈,恐怕延遲開學,網絡教學效果不佳等因素影響學生中高考成績的擔憂不絕於耳。因此,有關教育部門需注意到,緩解畢業年級學生及家長焦慮心態應是“停課不停學”的重中之重。因此網課教學除傳授課業知識外,借此機會培養學生自律、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根治我國應試教育弊端的良方。

  四是加強教育市場監管,嚴懲借機提前授課行為。《人民日報》文章稱,個別在線教育機構和平台提前上線新學期學習資源,以免費公益之名,行市場推廣之實。澎湃新聞評論也認為,要防止網課變成“提前學”“陪訓班試用款”。教育機構“跑馬圈地”的意圖已經顯現,建議教育部門在疫情防控期間加強教育市場監督和管理,嚴懲教育機構借提前授課等斂財行為。

  五是倡導簡化在線授課流程,避免強制教育本末倒置。在輿論反饋中,部分網民對老師、學生被強制打卡上線表示了反感,教師群體亦對強制錄課等表達了不滿。對此,教育部明確不得強制要求老師錄課,不得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建議不要將線上打卡等流程納入到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評定體系,簡化線上教學過程中不必要的流程,才能使老師、學生專注於知識本身。

  六是借助此次疫情,推進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發展。《人民日報海外版》此前發表文章稱,面對疫情,教育大有可為。網絡教學正在改變整個社會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這次疫情啟示我們,需要更加系統地規劃和建設線上教育資源平台以及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從而在全社會形成更加立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此次疫情將“停課不停學”“線上教育”推上防疫一線,也啟示教育部門完善線上教育體制機制,以便疫情過后更好的服務於教育教學之中。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