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作呼喚“通才”

2020年01月16日10:3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影視創作呼喚“通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對影視創作生產方來說,就是要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規律和文化市場規律的生產經營機制,以確保推出的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創作出這樣的作品絕非易事,文藝家既要有對市場的准確判斷,又要有對生活的細致觀察,還要有高超的藝術創作技巧。

作為文化產品的影視作品不同於一般商品,具有獨特的市場特性。人們的精神需求很多是潛意識的,隱藏在心靈深處,往往不會自動顯現出來。好作品能極大地激發出人的這種需求。同時,人們對文藝作品的興趣像流動的江河一樣變動不居,莎士比亞再好,人們還是希望明天看到新的作品。

看似復雜的影視作品,也有共性,那就是要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要想吸引廣大觀眾,作品必須給人以美的感受。當今中國正值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不缺少美的人物和故事,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這種發現可能表現為靈感乍現、妙手偶得,而這種能力的提高卻頗需功力。

就當下來說,影視創作者要想創作出美的作品,提高作品藝術價值實現的成功率,就要以現實主義的審美理想,積極感受新時代整個社會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象﹔感受中國社會滄桑巨變中張力滿滿的世間故事﹔感受日益復雜的社會體系中各個行業、領域的運行規律﹔感受不同群體審美趣味的差異。

具體言之,創作者要讓深入生活、洞察時代成為常態。時代精神、世態人情存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之中。影視創作生產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服務人民的熾熱情懷,積極深入現實生活,努力從整體上感受時代律動,洞察精神意蘊。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影視創作者應強化主動性與自覺性,加強平時積累,並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將這種理念變成計劃,形成機制。

同時,影視創作者要讓自己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和藝術素養。高度的藝術敏感性和市場判斷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既需要長期藝術實踐經驗的積累,又需要廣博豐厚的知識和社會閱歷作支撐,既需要懂文藝,又需要懂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說影視創作需要的是“通才”。這既需要個體的自覺努力,也需要相關教育培訓機構完善培訓理念、機制和課程設置。

從創作機制上看,影視行業應該建立“創”“投”分離的組織機制。也就是說,要保障創作策劃中專業人士的判斷不受干擾,不能誰投資就聽誰的。電視劇《破冰行動》最后幾集的改編受到觀眾“吐槽”,就反映了這一點。正確的組織體系應該是投資者、運營管理者與策劃創作者各司其職,各展所長。這需要理性、胸懷,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影視市場判斷是綜合能力的反映,既要具備高度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知識涵養,又要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往往多方面碰撞,才能產生出靈感的火花。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影視行業的經驗,建立健全集思廣益的工作機制,特別是注重發揮影視評論家理論基礎好、站位高、地位超脫的優勢,探索建立評論家前期介入、診脈把關的有效機制。(袁正領)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