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落地山東引發各方熱議

2020年01月16日09:02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全國首個“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落地山東引發各方熱議

聚焦國家“職教高地”建設

“職教高地”賦能高質量發展

全國首個“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落地山東引發各方熱議

“這是山東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教育事業的一件要事好事!”

“在齊魯大地率先突破,整省推進就是下一盤大棋。”

“‘職教高地’與‘十強’產業相伴相生,為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1月14日,全國首個“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啟動,《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台,在齊魯大地引起熱烈反響。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和職業院校一致表示,一定要強化責任擔當,落實《意見》精神,主動對接八大發展戰略、“十強”優勢產業集群,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為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當前,山東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靠人才、靠教育。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丁兆慶教授認為,山東實現轉型升級,不僅需要大批研究型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引領,還需要大規模應用型人才提供支撐。“‘職教高地’順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把職業教育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納入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框架,為山東‘先行先試’帶來了新機遇。”

煙台高新區既是煙台創新資源密集的科技高地,又是山東商務職業學院、煙台職業學院、山東城市服務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的聚集地。“我們要積極搶抓打造‘職教高地’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在產教融合方面的優勢,加快引進培育一批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和校地合作項目,集聚一批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以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更為優質的服務、更大力度的支持,建設產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共同體,力爭率先建成煙台乃至全省產教融合示范區,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煙台高新區管委副主任王媛說。濱州市濱城區區長張瑞杰認為,聚焦高質量發展,弘揚工匠精神,就要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部省共建機制,支持山東通過整省推進率先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高職院校也能辦本科、中職生高中生“雙向流動”、5個辦學自主權可事后備案、學分能存“銀行”、半數省屬本科高校“轉型”……打造“職教高地”,教育部、山東省推出的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令全省各地職業院校的師生們備受鼓舞,對職業教育發展充滿信心。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是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15所山東高職院校之一。院長劉桂玉認為,“職教高地”和“雙高計劃”兩個項目同時推進,對山東職業院校的高質量發展是一種難得的助推。諸多的政策落地,將有利於推進辦學機制創新,激發辦學活力,促進院校辦出中國特色、山東特點和類型特征。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大二學生隋凱,從網上看到這些好消息后,轉發給了同學們。“我一直想繼續學習深造,之前一些學兄學姐通過專升本讀了本科,但名額比較少。現在政策好了,將有更多高職學校招手本科生,希望今后能夢想成真。”

曾在船廠工作、現成為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專任教師的王美玉對《意見》中“建設‘雙師型’隊伍”這一點感觸頗深。她說,職業學校從企業引進師資,既能解決職業教育師資短缺的問題,又能更准確把握人才培養方向,為企業輸送所需人才。“企業是職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職教高地’的打造必將帶來更多的校企共贏。”山東新銳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飛介紹,他們是較早一批與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企業,嘗到了“共贏”的甜頭——與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共同成立的混合所有制航空工程學院,每年培養300多人。“在打造‘職教高地’過程中,我們有信心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探索更多辦學模式。”

針對《意見》中提出的要在棗庄建設中國職業教育博物館和職業體驗館,棗庄市教育局副局長高玉龍介紹,棗庄作為職業教育的主要發祥地,將集全市之力和多方智慧,高標准規劃、高水准建設,把兩館建設成凸顯職業教育特色、彰顯職教文化自信的“職教高地”。目前,兩館計劃投資10.8億元,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

“部省共建‘職教高地’,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必須以強有力的責任擔當抓實抓好。”省教育廳總督學邢順峰介紹,將聚焦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需要,在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發展模式、政策體系、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共同下好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這盤大棋。(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 王原 )

相關新聞:

權威!部省共建國家職教創新發展高地政策解讀

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魯政發〔2020〕3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現將文件精神解讀如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議《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明確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設計和政策舉措。李克強總理多次對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近年來,山東省堅持整體設計、協同推進,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建立起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走在全國前列,在國務院首批激勵的全國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省份中,山東作為6個省份之一入選。進入新時代,特別是山東被確立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兩區”),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助力新舊動能轉換,2019年7月,省委書記劉家義與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達成共識,確定在山東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探索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為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教育部與山東迅速行動

7月以來,教育部、山東省成立工作專班,經充分調研論証,形成《意見》文稿。

12月13日,教育部第34次黨組會研究通過。

12月30日,《意見》經省政府第5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2020年1月3日,經省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

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以下簡稱“職教高地”)建設,是落實“職教20條”的“山東行動”,是山東深化教育改革、以人力增值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是推進“兩區建設”的重大舉措,肩負著探索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的重大責任使命。

《意見》共8部分、30條,附教育部9項支持政策清單、山東省45項工作任務清單。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

“山東樣板”承擔重大責任使命。《意見》提出,支持山東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一是率先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二是為山東省率先實現區域現代化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三是為全國其他地區探索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四是為推動全國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找准突破口和著力點。通過部省共同努力,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並重、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並行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好服務高水平發展、促進高質量就業。

(二)全面落實“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的總要求

1.讓政治家、教育家治校辦學。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意見》提出,探索公開遴選聘用職業院校領導班子人員,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公辦高職院校領導干部科學的選用、培養、交流、退出機制,讓政治家、教育家管好辦好職業院校。

2.部省“一把手”擔綱建設職教高地。為形成職教高地建設合力,《意見》提出,建立領導小組,由山東省委書記和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共同擔任組長,分管副部長和分管副省長擔任副組長,教育部相關司局和山東有關部門為成員;還組建由教育部職成司司長和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省政府副秘書長3人牽頭的工作專班。

3.“一市一策”制定實施方案。為推動政策落地落實,《意見》提出,各設區市分別制定“一市一策”實施方案,報教育部和省政府備案。還要求各級政府把職業教育作為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評價結果作為對其及有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獎懲的重要依據。

4.讓職業教育管理機制更順暢。為強化資源整合、提升職業教育整體貢獻度,《意見》提出,以設區的市或縣(市、區)為單位推進技工學校與其他中等職業學校融合發展,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按程序納入高等職業學校序列,對符合條件的高職院校可按程序加挂技師學院校牌,由教育部門牽頭建立完善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學籍學歷、考試招生等教育業務統一管理的機制。

5.“5個辦學自主權”實行事后備案。將辦學自主權還給學校,把責任落到學校。《意見》提出,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由學校在限額內自主設立內設機構並報機構編制部門備案,自主設置崗位,自主確定用人計劃,自主確定招考標准、內容和程序,在相應人事考試官方網站公開招聘崗位信息、自主招聘各類人才,實行事后備案。探索由學校自主聘用內設機構干部。

6.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職業教育耗材多,辦學成本高,沒有真金白銀的支持,不可能有大的發展。《意見》提出,確保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向職業教育傾斜,化解公辦職業院校債務;探索建立“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的財政撥款制度,提高公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准;支持學校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三)搭建有利於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7.辦好職業教育的“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根基。《意見》提出,確立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支持山東把中等職業教育確立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培養基本勞動者和一般技術技能人才,同時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一定技術技能基礎的合格生源。

8.讓不同學校不同特色。著眼於各類人才成長對不同類型教育的需求,《意見》提出,協同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改革,探索舉辦文理高中、科技(技術)高中、語言高中、藝術高中、體育高中、綜合高中,不同學校不同特色,構建多樣化課程體系。

9.讓中職生和高中生“雙向流動”。《意見》提出,探索逐步打破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學籍限制,在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的地方,允許符合條件的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學生學籍互轉、學分互認,促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相互融通。

10.半數左右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促進大學分類改革,培養更多務實致用人才,《意見》提出,支持山東把現有半數左右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確保辦學既能“上接天線”、又能“下接地氣”。

11.高職院校也能辦本科教育。面對工業4.0對技術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技工已經難以適應越來越復雜的工作任務,需要大批復合型、創新創造型技術技能人才。為切實解決山東深度調整期、瓶頸突破期、動能轉換膠著期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意見》提出,支持山東以高水平職業教育本科專業建設為突破口,在進入“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的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還提出教育部為山東增加職業教育本科計劃、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計劃,指導山東制定本科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准。

12.各層次職業教育聯手為學生成長“鋪路搭橋”。山東從2013年起,以應用型人才貫通培養為取向,在適合的專業中開展中職與本科“3+4”、高職與本科“3+2”貫通培養試點,目前試點專業點156個,年均培養規模8310人。健全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專業點數1500個,佔中職專業點數的近40%,年均培養規模10萬人。為確保扎實推進,《意見》提出,支持山東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探索中職與高職“3+2”、中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3+4”、高職與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

13.在高職“質量型”擴招上做表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山東高職實際擴招11.46萬人,超出規定任務4.61萬人,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為確保培養質量,《意見》提出,支持山東進一步加強擴招后高職學校師資、教材、學制、條件、管理等方面保障,在確保質量型擴招上做好表率。

14.暢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通道。著眼於破解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問題,《意見》提出4項舉措,一是支持山東系統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本科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支持“雙高計劃”院校、職業教育本科院校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聯合培養職業教育本科生、專業碩士;三是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招生以招收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本科和高職院校同等學力畢業生為主,新增本科(含專升本)、碩士招生計劃分別主要用於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四是本科及以上層次職業教育招生類別由山東自主確定比例,單列計劃、單獨錄取。

15.“職教高考”讓更多人才脫穎而出。為破解“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為學生依照興趣和稟賦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成長渠道,《意見》提出4項舉措,一是制訂職業教育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方案,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二是健全中高職與本科銜接培養的考試招生辦法;三是指導和支持山東應用型本科院校、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和專業更多招收中、高職院校畢業生;四是研究單獨招收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國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等優秀選手和有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具體辦法。

16.著力培養培訓實用型人才。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並舉的法定職責,《意見》提出,指導職業院校承擔更多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任務,年培訓量達400萬人次以上。試點建立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征信系統,誠信記錄向社會公示。

(四)著力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

17.建設職業院校的“雙一流”。全省現有65所國家中職示范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位;15所“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為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意見》從學校、專業兩方面提出措施:一是重點建設1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50所左右高水平中職學校,教育部滾動支持山東20所左右高職學校列入“雙高計劃”;二是重點建設300個左右高水平中職專業(群)、150個左右高水平高職專業(群)。

18.優質中職可舉辦五年制高職教育。為增強中職學校服務縣域經濟能力,《意見》提出,支持山東遴選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成為集中職教育、五年制高職教育、技術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社會生活教育為一體的職業學校。

19.辦有質量、有標准、有尊嚴的職業教育。近年來,山東投入1.93億元,開發了一系列專業教學標准和課程體系,有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下一步,《意見》提出,修訂開發500個左右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標准、課程標准、頂崗實習標准、實訓基地建設標准,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准和課程體系,建立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准建設與實施評價體系。還提出,聚焦課堂“主陣地”,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實施教學提質升級專項行動。

20.自主開展1+X証書制度試點。全省有218所學校承擔1+X証書制度試點,試點規模為45200人。為推動1+X証書制度深入開展,《意見》提出,支持山東自主確定適合的職業技能領域,遴選組織具有行業影響力、社會公信力的品牌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証書,條件成熟時優先列入教育部職業技能等級証書目錄。

21.學分也能存“銀行”。為破解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難題,《意見》提出,建設山東省學分銀行,探索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落地工作機制、標准體系和實現路徑,實現基於能力標准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間學習成果的認定、學分積累和轉換,為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提供試點經驗。

22.讓“第三方”評價職業教育質量。《意見》提出,制定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評價標准,實行客戶評價、同行評價、第三方評價;改組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為行業指導委員會,對職業院校辦學和產教融合效能開展評價;把第三方評價評估結果作為對相關院校政策支持、績效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參考。

23.技能大賽也要“轉型發展”。山東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績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位。為讓大賽惠及更多學生,《意見》提出,支持山東承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實施開放式、普及性大賽新機制。

(五)建設產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24.讓企業成為重要辦學主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企業是職業教育最大受益者。《意見》提出,明確國有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責任,鼓勵支持大型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支持國有企業辦好做強職業院校,推動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還提出,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與學校合作辦專業、辦二級學院,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25.產教融合型企業稅收可抵免。為調動企業積極性,《意見》提出,建立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証制度,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26.建設一批產教融合示范區(園)。以重大項目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見》提出,每個設區的市至少建設一個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支持5個左右城市、30所左右高職院校、150所左右中職學校和部分職教集團、1000家左右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試點,建設30個示范性職教集團、10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六)建設一支群英薈萃的“雙師型”隊伍

27.建立專業化的職教師資培養體系。為解決職業教育師資短缺問題,《意見》提出3項過硬措施,一是支持1-2所院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二是分專業支持一批高水平工科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三是探索有條件的優質高職院校轉設為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或開辦職業技術師范本科專業。

28.把好職教師資“准入關”。職業教育專業教師,既要會說,更要會做,要從會做的當中選會說的。《意見》提出,新進專業專任教師原則上要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和相關專業技術資格;探索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中招收教育碩士,定向培養職業教育師資。

29.建立高水平教師引進“綠色通道”。《意見》提出,業界優秀人才擔任專任教師,可通過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落實學校20%編制員額內自主招聘兼職教師政策,參照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核撥財政經費,讓職業院校廣納業界精英,成為技術技能傳承和創新的高地。

30.校企專業人才可“雙向流動”。《意見》提出,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企業人員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納入其業績考核評價,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可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

31.用靈活的薪酬政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改革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意見》提出,公辦職業院校績效工資水平最高可達到所在行政區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基准線的5倍;對學校以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予以傾斜,在績效工資總量中單列。學校對外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結余,可提取50%以上用於教師勞動報酬,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管理;教師根據相關規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轉讓費,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控制,不作為調控基數;對學校承擔的培訓任務,與績效工資總量增長挂鉤;專業教師可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

(七)建設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新高地”

32.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度。《意見》提出,一是研究制定山東省擴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指導意見,定期舉辦職業教育國際論壇;二是支持國(境)外高水平應用技術型高校在山東開展合作辦學,探索國(境)外知名企業在山東獨資辦學,鼓勵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企業在山東舉辦職業院校;三是支持山東職業院校在國(境)外建設“魯班工坊”;四是加快推動職業資格証書、技能等級証書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互通互認,試點証書培訓資源雙向交流,提升技能証書國際化水平。

33.讓國際經驗中國化。《意見》提出,建好青島中德職業教育基地,總結基地“雙元制”試點經驗,推廣建立中國特色“雙元制”模式;推動具備條件的職業院校與德國、瑞士等國家的企業、職業教育機構或行業協會深度合作,進行本土化實踐,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

(八)營造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34.讓技術技能人才成為“香餑餑”。著眼於解決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問題,《意見》提出,清理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試點建立若干技術技能創新創業示范園和項目,鼓勵企事業單位設立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建立技術技能人才休療養制度,設定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稱號,遴選山東省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享受省政府技能特殊津貼人員並給予相應獎勵或津貼。

35.建設山東職業教育研究高端智庫。《意見》提出,籌建山東省教育和產業人才研究院,開展職業人才供需研究;鼓勵支持聘請一線優秀教師、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研員;增列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博士計劃;支持開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理論實踐研究。

36.營造人人皆可成才、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為營造良好氛圍,讓“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成為社會共識,《意見》提出,修訂《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表彰獎勵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市、縣(市、區)和院校,在墨子、魯班、奚仲故裡的棗庄市建設中國職業教育博物館和職業體驗館,講好職教故事,傳播職教好聲音。(王原)

(責編:聶俊穹、胡洪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