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一年一度的“考研”來臨。“考研”通俗講就是大學高級階段的入學考試,即“參加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考研首先要符合國家標准,其次按照程序:與學校聯系、先期准備、報名、初試、調劑、復試、復試調劑、錄取、畢業生就業、其他等方面依次進行。考研不僅是對國家高級人才的綜合性培訓與選拔,也是對考生提升自我科研能力的周期性鍛煉。
    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2014年12月27日至29日舉行。近年來“考研熱”一直高溫不退,一些大學生考研的浮躁心態也廣為人們詬病。當下大學生為什麼考研?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347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發現身邊大學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圓名校夢(42.8%),接下來是逃避就業壓力(33.7%)、重新選專業(33.1%)和進入理想城市(32.0%)。僅25.6%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大學生考研是因為對學術研究有興趣。57.0%的受訪者感覺當下碩士研究生學歷含金量下降。
    隨著各省陸續公布2015年研究生報考情況,考研熱度連續兩年衰減引熱議。為此,人人網發起“大學生考研行為”調查,結果發現,90后大學生就業形式多樣化,導致大學生考研意願普遍不高,而在選擇讀研的學生當中,大部分也只是為了好就業。在選擇考研的學生當中,近四成考生考研花費在2000元以上﹔而在選擇專業時,幾乎一半會選擇跨專業考研,但八成以上的考生不會選擇本校。
    根據目前各省份考研人數下降的現象來看,對比2014年172萬的全國考研人數,我們預測2015年的考生可能在140萬左右。數量下降的原因與90后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上更具自主意識、方向更加明確有關,甚至有不少應屆生會直接選擇創業,就業觀念不同也讓90后大學生在面對是否考研的思考更加理性。
    隨著各省陸續公布2015年研究生報考情況,考研熱度連續兩年衰減引熱議。為此,人人網發起“大學生考研行為”調查,結果發現,90后大學生就業形式多樣化,導致大學生考研意願普遍不高,而在選擇讀研的學生當中,大部分也只是為了好就業。在選擇考研的學生當中,近四成考生考研花費在2000元以上﹔而在選擇專業時,幾乎一半會選擇跨專業考研,但八成以上的考生不會選擇本校。
    根據目前各省份考研人數下降的現象來看,對比2014年172萬的全國考研人數,我們預測2015年的考生可能在140萬左右。數量下降的原因與90后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上更具自主意識、方向更加明確有關,甚至有不少應屆生會直接選擇創業,就業觀念不同也讓90后大學生在面對是否考研的思考更加理性。
    “現在考研不僅要拼體力和腦力,還要拼財力。”楊臻向記者嘆息到,從今年9月份決定考研到現在,已經花了1萬多元了,考研公共課輔導班學費5800多元,考研參考書和資料費1500多元,還有生活費4000多元。
    “大家花錢的唯一目的,就是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距離考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楊臻覺得自己的政治和英語的復習效果不太好,就給自己報了價格不菲的考研沖刺班。對此,他堅信“多下一分投入,總會多一分回報”。
    究竟是先就業,還是先考研?這是一個在校大學生經常提起的問題。贊成先就業者多半會說,如果有好的就業機會,應該先就業,畢竟競爭激烈,讀完研究生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再說,就業后還可以讀在職研究生﹔贊成先考研者,則會建議,現在僅靠本科文憑已難生存,遲早要讀研,還不如早讀,而且讀完研,說不定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這兩種考慮,一個站在能力社會角度,一個站在學歷社會角度,而這正是我國考研學生面臨的兩難處境。